菖蒲與端午節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送藥節、女兒節等。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由于地域的不同,端午節便有了不同的名稱,但過節的習俗卻是大同小異。其中菖蒲就是端午節習俗中常用的一種植物,那么菖蒲與端午節習俗到底有什么關系呢?有何原由呢?

劉若愚《酌中志》卷20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水面。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這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將菖蒲作為端午節的用品之一。

浙江奉化民間認為端午節前后的藥材治病最靈驗,必須多多采集,送給老人,故稱該節為送藥節。東北少數民族在端午節的早晨出去采摘菖蒲、艾蒿,還前往水域捕捉青蛙,然后往蛙口內填一塊墨,使青蛙干燥。一旦發現有人患浮腫病,就用蛙墨涂抹傷口,傳說必須是在端午節時制作的才有效。

端午節采藥、釀酒,都是同克制五毒分不開的,它在客觀上有助于中醫藥的進步。

所謂“五毒”,就是蛇、蜈蚣、蝎子、蜥蜴、癩蛤蟆或者、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的統稱,也有的地方把黃瓜、蛋黃、黃魚、黃鱔、黃蛤稱為五毒。因為農歷五月以后,天氣漸熱,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民間認為這一月多災多難,生了孩子都會夭折,因此必須采取各種方法預防,包括采用服藥和巫術等手段來躲避五毒之害。為了對付五毒,人們就采用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五種植物來祛除各種毒害。在端午節這天,必賜扇,喝雄黃酒,小孩穿五毒裹肚、佩戴香囊,捕捉蛤蟆,貼端午符,沐浴蘭湯,等等。

在防五毒的風俗活動中,使用植物辟邪是大家所熟知的。起初是插菖蒲、艾草。《燕京歲時記·草蒲·艾子》中記載:“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門旁,以禳不詳,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民間多自采自用,城里則有人沿街叫賣菖蒲和艾草。后來又增加了石榴花、蒜頭、龍船花,與菖蒲、艾草合稱天中五端,可與五毒相克。

古時,端午節還有許多游戲,除了劃龍舟之外,還有射柳、擊球、斗草、端午景等。只是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里已經看不到這些了。其中端午景是一種高雅的游戲。《清嘉錄》“五月端午”條云:蘇州“五日,俗稱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號為‘端午景’”。其中所說的‘蒲’即為菖蒲。清朝宮廷畫家意大利人郎世寧曾繪過一幅《端午圖》,就是宮廷端午景的真實寫照。

版權宣告:
作者:Riley.Chou
連結:https://sh100k.com/%e8%8f%96%e8%92%b2%e4%b8%8e%e7%ab%af%e5%8d%88%e8%8a%82%e4%b9%a0%e4%bf%97/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