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堂吉訶德》,感受不一樣的故事情節

在翻弄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件套時得知《堂吉訶德》是討論小說發展的起點,就暫時放下《俄羅斯文學講稿》的《安娜卡列尼》,先研究這部小說。

早幾年在云南彌勒旅居時,從當地圖書館借閱過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楊絳譯本。讀了十幾章,感覺一般,就放下了。但考慮到納博科夫如此重視,肯定有一定道理,就在亞馬遜下載了電子書,但選的是董燕生譯本,因為有許多網友推薦,而且價格便宜,只要4.82元。

個人覺得董燕生翻譯的更好看一些,而且他還增補了楊絳為了迎合國內讀者特意刪掉的部分。

納博科夫把這本書分析的非常透徹,從作者的情況,時代背景,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特點,以及文學價值等,可謂面面俱到。在此基礎上重讀《堂吉訶德》,就能明顯看出此書的優缺點和結構。

毫無疑問,《堂吉訶德》是一部神話故事。為了深入探究這部小說的優缺點,納博科夫還特意把每一章寫出故事梗概,納入了講稿。這一孜孜不倦和一絲不茍的學術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今天讀到第二十三章,已開始感受到其中的魅力。這部小說的毛病之一是夾雜許多與主情節關系不大的詩歌民謠和諺語故事,給人拖沓的感覺。不過,正如納博科夫所言,好書讀三到五遍才能嘗盡其中的美味。我也準備多看幾遍,盡可能吸收其中的文學精髓。

納博科夫在《堂吉訶德》講稿里還談到“現實生活”,認為這個概念是以普遍性特點的系統為基礎。因此,一部虛構作品越少普遍性,在“現實生活”的意義上就越不可被認識。

假如換一種說法,既一部虛構作品的細節越生動,越新鮮,就離所謂的“現實生活”越遠,因為“現實生活”說的是帶有普遍性的平平常常的感情,是眾所周知的蕓蕓眾生,是普普通通的人間世事。

研究這些情感由虛構作品的大師轉化為藝術的手法,一定是一件非常有益的工作。

版權宣告:
作者:Riley.Chou
連結:https://sh100k.com/%e5%86%8d%e8%af%bb%e3%80%8a%e5%a0%82%e5%90%89%e8%af%83%e5%be%b7%e3%80%8b%ef%bc%8c%e6%84%9f%e5%8f%97%e4%b8%8d%e4%b8%80%e6%a0%b7%e7%9a%84%e6%95%85%e4%ba%8b%e6%83%85%e8%8a%82/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