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杏仁苷與癌症:古老但又“不為人知”的故事|The Truth About Cancer
影片節選自|《癌症的真相》之全球訪談紀錄片,影片全長3分33秒,請在wifi情況下觀看
▲A Global Quest Interview|The Truth About Cancer
《癌症的真相》是由Ty Bollinger 策劃主持的全球訪談性紀錄片。Ty Bollinger 因早年雙親患癌症而離世, 踏上了探索癌症真相的道路,繼而萌發了採訪全球癌症專家並製作成訪談性紀錄片的想法。該紀錄片,分別從全球眾多專家學者以及康復患者的角度,告訴廣大觀眾:“癌症實則並不可怕”;同時,詳述了誘發癌症的多種內在以及外界因素、癌症的發病和擴散過程、以及代替療法和營養對於癌症的影響。
影片中採訪了,《 World Without Cancer》(《沒有癌症的世界》)的作者——Edward. G. Griffin。Griffin在此書中,提出苦杏仁苷在治療癌症中的有效性,並大力倡導其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同時,他抨擊了當時醫藥界對於苦杏仁苷治療效果的掩飾和壓制。訪談中,他簡述了書中個人關於“苦杏仁苷作為癌症的代替療法”的一些觀點。觀看完影片後,讓我們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地瞭解與認識一下:苦杏仁苷是什麼?它的食物性來源、作為癌症替代療法的作用機理,以及現今對其支持者和反對者的觀點。
1. 解開苦杏仁苷的面紗
苦杏仁苷,在大部分人看來是相對陌生的。它雖被稱為VB17,但實則並不屬於常規意義上的維生素。
苦杏仁苷主要存在於杏子、李子和桃子的核仁中[1]。下圖是苦杏仁苷的化學式,由四部分組成:兩條糖分子、苯甲醛和氰化物[2]。
2. 它備受詬病的特點
毒性
中醫典籍記載著苦杏仁苷的特性及其應用,如《藥性賦》中:“其味 苦、甘,性溫,有毒。”;《本草綱目》中:“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風、降氣潤燥、消積治傷損藥中用之。治瘡殺蟲,用其毒也[3]。
由此不難得知,雖苦杏仁苷的毒性自古被人所知,但依舊用於治療疾病。故其在傳統中醫學中的應用不勝枚舉[4]。
目光轉回向現代,苦杏仁苷名聲大噪是因1972-1977年期間,對“苦杏仁苷應用於癌症治療”的熱議。其中,Dr. Richardson (M.D.) 的《苦杏仁苷病史》(LATERILE CASE HISTORY,1975)詳細記載了“在苦杏仁苷治療下,62名癌症患成功痊癒”的案例。 這使得該書在自然療法革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5]。
▲《苦杏仁苷病史》(LATERILE CASE HISTORY,1975)作者|Dr. Richardson(M.D.)另一位不得不提的是Edward. G. Griffin,他在《 World Without Cancer》 一書中提出苦杏仁苷在治療癌症中的有效性,並大力倡導其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同時,他抨擊了當時醫藥界對於苦杏仁苷治療效果的掩飾和壓制。然而,在1970年代,當Edward. G. Griffin委託當時最權威的癌症治療中心(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對苦杏仁苷進行檢驗分析之後,該機構最終公開宣佈的結果是:苦杏仁苷對癌症治療無效,而且進食不當會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6]。
▲《沒有癌症的世界》(World Without Cancer)作者|Edward. G. Griffin就苦杏仁苷的化學性質而言,其結構中的氰化物,是讓人“談虎色變”的主要原因。因為對人體而言氰化物單體是有劇毒的,所以人們必須非常謹慎地食用。
苦杏仁苷的致毒機理,簡言之,它可在苦杏仁酶或胃酸的作用下水解產生氫氰酸,後者具有呼吸抑制作用,從而導致體內產生毒副作用。具體解釋為:苦杏仁可在口內咀嚼過程中與唾液混合而產生氫氰酸;同時,食入苦杏仁後,其所含的苦杏仁苷在食道、胃和腸中遇水,經苦杏仁酶的水解後也可釋放出氫氰酸 。當氰離子與含鐵的細胞色素氧化酶結合後,妨礙細胞的正常呼吸作用;進而,因組織缺氧,導致機體陷入窒息狀態。此外,氫氰酸還能作用於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使之麻痺,最後導致死亡[2,8]。
某些研究顯示,苦杏仁苷干預的癌症治療過程為: 每日靜脈注射1-9g苦杏仁苷或每日口服苦杏仁苷2-4次,每次100-500mg。其預防癌症的推薦量為:口服苦杏仁苷50-200mg/d。由於每顆苦杏仁約含有4-5mg苦杏仁苷,所以每日需食用30顆左右苦杏仁才可能達到預防效果[12]。但此推薦量尚未得到國際權威組織的認證,因此請在醫生的指導下食用苦杏仁苷。
3. 推崇者和反對者的聲音
推崇者
Edward.G.Griffin
Edward.G.GriffinEdwin. G. Griffin作為苦杏仁苷的推崇者,在演講中指出(The Science and Politics of Cancer,2005),苦杏仁苷對於癌細胞有特異性殺害作用,從而可以避免正常細胞受到損害。這是由於癌細胞表面有一種特殊的酶——β-葡萄苷酶,它可催化苦杏仁苷中氰化物單體的釋放,使氰化物毒性只作用於癌細胞[7]。
Edwin. G. Griffin還指出: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內部檢測,實則出具了“苦杏仁苷對於癌症是有顯著療效”的報告;但是,由於該公司領導人認為苦杏仁苷沒有商業價值,從而故意抹殺其作用並公佈了苦杏仁苷相關研究的負面結果。
同時,他在演講中指出:苦杏仁苷中的氰化物由於與糖鏈化合而不具有生物毒性,所以人們可以放心食用。此外,他又補充說明了,由於現代食物的加工工藝越來越精細,而且人們排斥苦杏仁苷所含的苦味,所以人們透過日常飲食對其攝入量微乎其微。因此,他在演講中倡導原生態飲食,並推薦透過種子、堅果類食物來攝入苦杏仁苷。
▲ Oasis Hospital of Hope作為自然療法的擁護者,這家坐落於墨西哥的醫院也將苦杏仁苷應用到了癌症的治療當中,與其他治療手段一同對抗癌症,如:維生素C治療法、調整後的化療、淋巴治療和UV光線照射等。苦杏仁苷在癌症治療中的主要作用是特異性殺死癌細胞,降低放化療對身體正常細胞的損害。
此外,針對癌症患者體內激素分泌水平的改變,這家醫院調整了患者的飲食模式,採用的是低脂、低蛋白、高糖的食譜——其中糖來源於GI(升糖指數)低的食物,如全穀物、粗麵粉等。這一飲食模式透過抑制胰島素和IGF-1(胰島素增長因子-1)的過多分泌,從而阻止了癌症的程序。這家醫院針對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癌症治療的存活率高於美國癌症患者平均存活率的三倍。不得不說,它的出現的確給予癌症患者生的希望[11]。
反對者
Health Canada
(加拿大衛生部)
加拿大衛生部官方關於“苦杏仁苷”的論述如下:
Amygdalin (also called Laetrile or madelonitrile) is a compound derived from bitter apricot kernels which can release cyanide when ingested by humans. Consuming low or moderate amounts of cyanide can have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and higher amounts can be fatal. Amygdalin is sometimes promo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The sale of amygdalin is not permitted in the U.S., however, bitter apricot kernels, sold as a food, are available for sale in the U.S. and on online retail websites such as Amazon.com."其大致意思是:苦杏仁苷雖然在一些情況下可用於治療癌症,但其中所含有的氰化物會在人進食之後會釋放毒性。考慮到:攝入小量或中等劑量的苦杏仁苷就會引起嚴重的身體損害,而大劑量的攝入甚至可能會致死。因此,在美國,禁止直接銷售苦心仁苷提取物,但允許苦杏仁作為食品銷售[10]。
4. 編者看法
癌症至今是醫學領域所不能根治的頑疾。現代醫療所採用的化放療仍是癌症治療的主要手段。然而認同“自然療法”的醫療群體指出,化放療的癌症患者在身心上造成的雙重副作用,使之弊大於利。
“自然療法”推崇從動物、植物、和其它自然生物中獲得特殊有效成分對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苦杏仁苷則是被稱之為“對癌症治療有顯著效果”的天然成分。
“苦杏仁苷療法”的支持者指出,苦杏仁苷中的氰化物可與糖鏈化合,降低其對人體的毒副作用;而癌細胞表面特有的β-葡萄苷酶可將其中的氰化物釋放為單體,並使其毒性只作用於癌細胞。但是,多數學者考慮到苦杏仁苷的特殊性——其可釋放出具有極強毒性的氰化物,因此並不接受“苦杏仁苷治療癌症”的思想。
同時,氰化物的毒理機制使得苦杏仁苷應用到人體臨床試驗很難進行(“安全劑量、腸溶性、癌細胞是唯一氰化物靶細胞” 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驗證和解釋),從而導致至今沒有有效公認的臨床資料作為支援。
因此,對於癌症的治療,現代醫療(化放療)如何最小程度地降低外周組織的損害、減輕患者的治療痛苦;“自然療法”如何不僅依靠個案,同時拿出切實有效的理論分析和資料支援,都值得醫療工作者反思並作出回應。希望透過醫療水平的發展,在癌症治療方面進一步地探討與研究,有朝一日可以給患者一個滿意的答案。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ku-xing-ren-gan-yu-ai-zheng-gu-lao-dan-you-bu-wei-ren-zhi/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