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怎麼死的 – 戰國名人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什麼道理丞相李斯不該揹負罵名
每一個人的人生結局都不同,或輕於鴻毛,泯人眾人,渾渾噩噩一生,好似從未出現過;或重於泰山,憂天下人之憂,名垂青史,好似從未離開過。但也有一種人,他們的死如同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團亂麻,在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下黯然離世,卻留給後人無限的警示。
戰國名人韓非子,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死很特別,讓自己的同窗李斯揹負了罵名。但事實上,李斯本不該因為韓非子的死,而揹負數千年的譴責。
韓非之死
關於韓非之死,《史記》中有相關記載,起因是秦王嬴政看了韓非的作品後,將其視為知音,甚至發出了“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慨。為了約見韓非,秦王嬴政甚至不惜大動干戈,派兵攻打韓國,以此逼迫韓王。
韓王一向對韓非不滿意,從未啟用他,因為秦王苦苦相逼,不得已之下被迫啟用韓非,以韓非為韓國使者入秦,面見秦王。
秦王雖然欣賞韓非的才華,韓非卻並未在秦國得到重用,反而因為李斯等人的陷害,被毒死於獄中。也正是因為這段記載,導致李斯揹負因嫉妒韓非才華,不顧同窗之誼,暗施毒手,害死韓非的罵名。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固然可信,但司馬遷善於春秋筆法也是公認的,即便是《史記》中的部分記載,也需要與其他史料互相印證,方可窺得歷史真相。對於《史記》的這段記載,錢穆先生在《李斯韓非考》中就曾對這段史料提出過質疑:
“天下寧有愛好其國一公子之書,因遂急攻其國者?”
顯然,錢穆對於秦王為了約見韓非而對韓國動兵之事並不相信。錢穆先生的質疑其實不無道理,有關秦王在這一年對韓國用兵的記載,即便是在《史記》的其他部分,包括《秦始皇本紀》和《六國年表》在內,都未見秦國在這一年對韓國發起戰爭的記載。
如此一來,就要從其他可靠的史料中尋找答案,而《韓非子·存韓》自然就成為繞不過的史料了。
韓非與李斯
在《存韓》篇之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李斯向秦王獻計,稱秦國大兵壓境,可以逼迫韓國和齊國就範。這是李斯給出的一個“恫嚇之策”,按照這個計策,就可以兵不血刃的訛詐韓國好處。而這個“好處”,自然也包含逼迫韓王派韓非出使秦國。
這也就能夠解釋得通,為何在很多史料中都無法查到這一年秦國出兵伐韓的記載,因為當時秦國大軍壓境,卻並沒有對韓國發起進攻,只是以這樣的辦法對韓國進行恫嚇。那麼,即便韓國受到脅迫,又如何能夠領會到派韓非為使入秦的意圖呢?
《史記》中所記載的“嬴政看了韓非所寫文章後,對韓非十分仰慕”的說法,大概就是在秦國大軍壓境之後散佈出去的,韓王聽聞訊息以後,自然就能夠領會意圖,這才是韓王在此時起用了此前一直不肯用的韓非的真正原因。
發東郡之卒,窺兵於境上而未名所之……
秦國的這種做法,其實並不新鮮,早在長平之戰時,范雎就曾用類似的手段,騙趙國起用了趙括,兩者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公元前234年,在秦王嬴政和李斯的推動下,韓非終於以韓國使者的身份入秦。秦王與韓非見面以後,在一番交流過後,韓非的才學得到了秦王的認可,但秦王卻並未立即重用韓非。
據《資治通鑑》記載,正因為這片刻的延誤,李斯得知了秦王嬴政對韓非的賞識,所以他對韓非起了嫉妒之心,因為擔心韓非未來動搖自己在秦國的位置,所以在秦王面前出言陷害韓非入獄。
李斯與秦王交談時,稱韓非是韓國公子,始終不會全心全意為秦國所用,為了避免留下後患,應該將韓非除掉。對於李斯的建議,秦王嬴政給出了肯定的答覆,李斯這才把毒藥送給韓非,逼他自盡,並不允許韓非面見秦王。
王以為然,下吏治非。——《資治通鑑》
李斯和韓非是同窗,他們都是同時期的頂尖人才,卻又不盡相同。李斯是實幹派,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從務實的角度出發。韓非則更偏向於理論派,卻並非空談家,他是有真才實學之人,更可以稱之為“法家”集大成者。
如果韓非這樣的人才能夠真心投靠秦國,為秦王嬴政效力,對於秦國而言絕對是如虎添翼。況且,為了促成韓非入秦,秦王和李斯是花了心思的,難道真的因為李斯幾句話,就讓秦王嬴政改變了主意,同意李斯殺韓非了嗎?事情當然不會如此簡單。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秦王嬴政乃千古一帝,自繼承王位以來,到最終一統天下,始終表現出超凡的能力。尤其是在招賢納士方面,秦王嬴政虛懷若谷,能容人所不能容。當時許多在秦國效力的人才,都不是秦人,這都得益於秦王嬴政的胸懷。
其他人暫且不談,為秦國修建鄭國渠的鄭國,同樣是來自韓國,甚至還是一位韓國派來的“間諜”,他入秦的初衷是為了幫助韓國實施“疲秦之計”。秦王嬴政識破鄭國的真正意圖後,並未處死鄭國,反而繼續信任鄭國,這才成就了鄭國渠,使關中沃野千里。
那麼,秦王嬴政為何容不下韓非呢?因為韓非的身份乃韓國公子,與鄭國的身份截然不同,他雖然一直未受韓王起用,卻依然心繫韓國,此心難改。為了替韓國拖延時間,韓非向秦王獻策時,提出了“滅趙存韓”之策。
秦國東擴已成必然之勢,秦國之志乃一統天下,而非稱霸天下,又豈能獨存韓國?而且,韓國的地理位置乃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關鍵所在,若棄韓伐趙,實屬不智之舉。
筆者之所以這樣說,並非空談,縱觀此前山東諸國五次聯合攻秦,韓國沒有一次缺席,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韓國處於山東諸國大軍攻秦的咽喉要道,韓國沒有不出兵參與的理由。相反,秦軍若想攻滅山東諸國,掌控韓國疆土,實乃重中之重。
韓非是何等人才,又豈能不知如此道理?但他身為韓國公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入秦後苦勸秦王伐趙存韓,還謊稱韓國始終臣服於秦國,無非是盼望著為韓國爭取些時間。
秦王何等聰明,自然不會被這樣的話所哄騙,兩人交談時雖然並未說破,秦王卻也透過此事明白了韓非的心意,正如李斯所言,他終究是不會一心投靠秦國,因為他的心裡裝著的始終是韓國。
正因為如此,秦王雖然對韓非十分仰慕,卻在見面以後並未立刻重用韓非。也正是在此期間,李斯向秦王進言,提出要除掉韓非,以免放虎歸山,成為後患。秦王這才同意了李斯的提議,才有了後來李斯以毒逼韓非自盡的情況出現。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新法得到多年的執行,嚴苛的律法在秦國早已深入骨髓。若李斯未得秦王嬴政同意,又怎敢私自入獄毒殺韓非?將此事歸咎於李斯嫉賢妒能而痛下殺手,實在是錯怪了李斯。
李斯這個人,早年間混跡於底層,整日想著的都是如何解決溫飽。夙願是成為一個糧倉的老鼠,可以吃飽肚子。
“食積粟, 居大廡之 下, 無人犬之憂”
李斯拜荀子為師後,依然沒有喪失獨立意識,經常會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李斯深諳國家之道,替秦國付出了很多,對秦國也非常忠心。秦王嬴政活著的時候,他全心全意替秦國著想,只有在胡亥登基,趙高掌權後,李斯才逐漸又轉為自保的態度。
李斯毒死韓非時,動機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嫉妒韓非才能,擔心韓非取代自己的地位;一種是出於對秦國利益的考慮,避免韓非回國,日後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勁敵。
從李斯替秦王嬴政出謀劃策,逼韓非入秦來看,他並非嫉賢妒能之人。只是後來發現韓非沒有投靠秦國的意圖,秦王嬴政對韓非逐漸失去信心,李斯這才提出要除掉韓非。得到秦王同意後,李斯才對韓非動手。
至於李斯為何不給韓非面見秦王的機會,原因很簡單,此事本來就是秦王嬴政授意,若給韓非面見秦王的機會,豈不是令秦王難堪?彼時,秦王若是赦免韓非,難免會養虎為患;秦王若是親自下令斬殺韓非,韓非當時還是韓國使者的身份,此舉自然會有損秦王嬴政的名聲,未來誰還敢來投奔秦國?
至於《資治通鑑》中記載的那句“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就有些給秦王粉飾的嫌疑了,當然這樣的記載也符合秦王和李斯共同的謀劃,只不過終究是李斯承擔了所有。當然,這也是李斯自己的選擇,他願意替秦王、替秦國付出,包括自己的後世名聲。
韓非子之死,警示後人要有才有德,更要忠君愛國,即便是在韓國不得韓王起用,在國家危難之際,韓非子依然沒有辱沒了韓國公子的名聲。
一邊是富貴無邊,還有大力發展自己法家思想的機會;一邊是替國效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韓非子堅定地選擇了後者,將處死自己的難題,拋給了秦國君臣,令同窗的李斯,揹負了本不該他揹負的罵名!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han-fei-zi-zen-me-si-de-zhan-guo-ming-ren-han-fei-zi-zhi-si/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