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太陽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是 – 除了太陽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是哪個

太陽位於恆星系的中心位置,其餘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等各色天體都圍繞太陽有序執行,在我們看來,這是非常正常的天體系統,但在宇宙之中,這樣的天體系統其實屬於少數。
天文學家估計,在宇宙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恆星系統都是雙星系統或多星系統,也就是說整個系統中有兩顆,甚至更多的恆星,它們在相互的引力作用下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執行著。雙星系統的執行是相對簡單的,要麼是一顆質量很小的恆星圍繞另一顆恆星執行,要麼是兩顆質量相差不遠的恆星相互繞行。那麼雙星系統是如何形成的呢?小質量的恆星為什麼沒有被大質量的恆星所撕碎呢?這可能與雙星系統的形成有關。

雙星系統並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在最初的時候,一顆大質量恆星的周圍存在著一顆小質量恆星,兩顆恆星形成之初,距離是相對較遠的,但小質量恆星仍在大質量恆星的引力作用範圍之內。
此後,大質量恆星在演化過程中出現了“增重”,於是一部分物質就超出了“洛希瓣”。什麼是洛希瓣呢?它與洛希極限並不是一回事,但同樣都是以法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洛希的名字來命名的。洛希瓣指的是包圍在天體周圍的臨界等位面,簡單一點來說,這個臨界等位面就好比一條界限,在這條界限之內,物質會受到恆星的引力作用而圍繞恆星執行,可一旦超出了這個界限,物質則會擺脫恆星的引力束縛而向外散逸。

隨著恆星演化過程中所出現的膨脹,一部分物質溢位了洛希瓣之外,這些物質向外散逸,被小質量的伴星所接收,伴星接收了這些物質後,質量開始增加,體積開始增大,進而成長為了一顆合格的伴星,於是一個雙星系統就形成了。
當然,這種雙星系統形成的理論還屬於猜想的範疇,但卻是目前有關雙星系統形成的最有信服度的猜想,在天文學界,這被稱之為“洛希瓣外的伴星質量吸積理論”。相比雙星系統而言,多星系統的形成和執行規律都要複雜得多了,比如三星系統,至今也無法弄清它的執行規律,三個質量各異的恆星是如何在相互的引力作用下實現平衡並有序執行的?這太令人費解了。

宇宙中的雙星和多星系統很多,但要想準確地識別出來卻有一定的難度。
天狼星我們都非常熟悉,它是夜空中最為明亮的恆星,但最開始人們並不止它其實就是一個雙星系統,直到後來人們才發現原來在天狼星的周圍還存在著一顆伴星,這不過這是一顆亮度有限的白矮星,隱藏在天狼星耀眼的光芒之中,所以才遲遲未能發現,直到1915年才正式確定了它的身份。這只是一個例子,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列舉,這不禁讓我們反向思考,太陽是否也會存在著一顆伴星呢?其實這一疑問早就出現在了科學家的腦海中,他們不但假設了太陽的伴星,還給這顆假想的伴星取了一個名字:涅墨西斯。

如果太陽又一顆伴星,我們怎麼會看不到呢?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不是比鄰星嗎,它不是在4.22光年之外嗎,除此之外哪裡還有恆星呢?
的確,比鄰星是已知的最近的系外恆星,但這並不意味著太陽就不能擁有一顆伴星,它可能是一顆很小很暗淡的紅矮星或者褐矮星,隱藏在奧爾特星雲之中,以致我們沒有觀測到它。那麼科學家為什麼要給這顆假想中的伴星命名為涅墨西斯呢?很簡單,這是希臘神話中復仇女神的名字,在神話故事中,復仇女神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對生命進行清洗,而科學家則認為太陽的伴星可能與地球週期性的生物大滅絕有關。

在地球歷史上曾出現過5次生物大滅絕,而小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更是層出不窮,而這些生物滅絕事件似乎還顯現出了一定的週期性。
科學家猜想,如果存在著一顆小質量的伴星圍繞太陽執行,那麼它的運動會週期性地擾動太陽系外圍的小型天體,使得這些小型天體進入太陽系內部撞擊地球,從而引起生物滅絕事件。不過這一切只是假說,至今並沒有找到任何有力的證據,為了尋找這顆伴星,天文學家曾使用光譜分析方法來嘗試捕捉這顆暗淡伴星所發出的射線,但一無所獲,所以雙星假說並未獲得廣泛的支援,但現在我們仍不能完全否認太陽存在伴星的可能性。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chu-le-tai-yang-li-wo-men-zui-jin-de-heng-xing-shi-chu-le/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