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K的來源與性質
最早發現缺少某種食物成分可致流血綜合癥,以后,分別從苜蓿和腐敗的魚中提得維生素K,并將綠葉植物中所得者稱為維生素K1,由細菌腐敗作用而得者稱為維生素K2,并發現它們的主要結構是一個苯醌環,即2-甲基-1,4苯醌,以后又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稱為維生素K3、維生素K4以及其它天然提出品,統稱為同效維生素。
由于人的腸道細菌能合成維生素K,故人對維生素K的需要量極小,1-2毫克的維生素K即能醫治大多數的維生素缺乏癥,但其治療劑量可隨肝臟或腸道的疾患而有所不同。
維生素K1的天然來源是植物的綠葉或其它含葉綠素部分,因此維生素K1曾被稱為葉綠醌,菠菜與苜蓿含有多量的維生素K,洋白菜、菜花、海藻與胡蘿卜纓是維生素K的良好來源,黃豆油、西紅柿、橙皮、桔子、肝臟、蛋黃、奶油中也含有維生素K,而種子、果、根(包括谷類、豆類、馬鈴薯、豌豆)等食物的含量則極少,米糠中的含量則較多。
牛奶中含維生素K的量為100D-G單位(Dam-Clavind單位),而人奶中僅為26DG單位,人類初乳中幾乎不含維生素K,因此新生兒及早產兒容易患維生素K缺乏癥。
各種同效維生素K都是甲萘醌的衍生物,維生素K1和維生素K2都有一個很長的側鏈,維生素K1是淺黃色粘稠油,維生素K2是黃色結晶固體(熔點54攝氏度),兩者均溶于油與各種脂肪溶劑中,維生素K對光敏感,因它有苯醌結構,能被皂化破壞之故。甲萘醌是黃色結晶(熔點106攝氏度),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丙酮、冰乙酸及植物油中,對光敏感,也與其他醌一樣具燒灼味,對粘膜有刺激性。
甲萘醌衍化成各種鹽類后活性稍有下降,但溶解度加大,對消化道的刺激性減小,臨床應用時可稍加大劑量,重要的衍化物有亞硫酸氫鈉甲萘醌,稱為維生素K3,為白色結晶性粉末,吸濕,易溶于水(1:2),微溶于乙醇,幾不溶于醚或苯。乙酰甲苯醌則稱為維生素K,亦為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熔點112-115攝氏度。幾不溶于水,微溶于冷乙醇,能溶于沸乙醇(1:3.3)和乙酸中。
版權宣告:
作者:Riley.Chou
連結:https://sh100k.com/%e7%bb%b4%e7%94%9f%e7%b4%a0k%e7%9a%84%e6%9d%a5%e6%ba%90%e4%b8%8e%e6%80%a7%e8%b4%a8/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