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的來源與理化性質
維生素D可以促進鈣磷在小腸吸收,所以它可以防治佝僂病,而且是人體鈣磷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
維生素D與甲狀旁腺激素不一樣,它們都可以升高血鈣,但甲狀旁腺激素是從骨骼中動員鈣,使鈣從骨中溶解出來而使血鈣上升,要是甲狀旁腺體機能長期亢進,則可使骨質軟化;而維生素D則不然,它可以促進鈣磷的吸收而使血鈣升高,并使之進一步形成骨骼。
不論是從食物中攝取或藥物注射或表皮中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而得的維生素D,都首先在肝中迅速蓄積,而分子中的第25位碳原子經肝細胞線粒體中羥化酶的作用羥化而成25-羥維生素D(25-羥膽骨化醇;25-OH-D3;25-HCC),此產物并無維生素D的生理活性,但它與α球蛋白結合后經腎攝取,在分子中第一個碳原子上再次羥化而生成1,25(OH)2-D3(1,25-DHCC),這才是在鈣磷運轉過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活性體。既是說維生素D它不能由人體自身合成而必須由食物攝取,所以它是一種維生素,但這種攝取物并無生物特性,必須經肝腎加工后才能變成有活性的1,25(OH)2-D3(1,25-DHCC),因為它是腎臟所分泌的一種激素,而維生素D為其前體,所以維生素D既是一種維生素又是一種前體激素。
人類對維生素D的需要量,受年齡、皮膚顏色、妊娠、授乳和食物中的礦物質含量以及能影響小腸吸收的情況(如腹瀉)而有所影響,成年人與年齡較大的小孩,對維生素D的需要,可因充足的紫外線照射而得到滿足。維生素D的每日合理需要量是400國際單位,但孕婦、乳母與一歲以內的嬰兒則需增加至800國際單位(維生素D2的換算量是1毫克=4萬國際單位)。
維生素D的最好天然來源是鱉魚肝油,每克中約含維生素D100-200國際單位,但也有的魚肝油維生素D的含量可能比它還要多,總之魚肝油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除魚肝以外,很多魚身的油也含有多量維生素D,如沙門魚、沙丁魚、蝦、蠔等,當然這些油中也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
在普通食物中,維生素D的含量有限,蛋黃含量較大,但各種蛋的差異較大,其差異根據雞的飼料及陽光照射的程度而定。牛乳中含量很少,人乳中含量更少。牛奶、蛋黃、酵母中含維生素D原經紫外線照射激活后可轉化為維生素D。在人體中,過去認為膽固醇是維生素D的唯一前體,但后來發現,其它固醇如植物、酵母與真菌的脂質部分的麥角固醇,動物來源的7-去氫膽固醇等均可經紫外線照射而轉化成維生素D。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而得者稱維生素D2,照射7-去氫膽固醇而得者稱維生素D3,D2和D3是十余種維生素D中最重要的兩種。
維生素需要避光保存,但不容易被氧化。用空氣通入熱的鱉魚肝油中18天,或用過氧化氫處理18天,對魚肝油的抗佝僂病作用均無損失。一般強度的氫化作用或一些還原劑如硫化氫、二氧化硫或甲醛的還原作用,都不能將維生素D2破壞。
維生素D在近中性的溶液中,對熱穩定。在加工鱉魚肝油的過程中,用130攝氏度的高壓蒸汽加熱60分鐘對維生素D無任何損失,在140-145攝氏度時才有微量損耗,在165-170攝氏度則會全部破壞。在酸性溶液中,維生素D會迅速破壞,而且破壞率依酸的強度和溫度而定,維生素D雖在高溫的條件下也能耐受強堿處理。
在維生素D中,以維生素D2和D3較常見,它們在自然界中均以酯的形式存在。維生素D2是無色結晶體,熔點115-117攝氏度,性質穩定,耐熱,在265mμ處有一顯著的吸收光帶,可作為定量測定的依據。維生素D3也是無色結晶體,熔點82-83攝氏度,有耐熱性。維生素D2和D3對人類有相同的生理功用,一克維生素D2的生理活性相當于4000萬國際單位。一克維生素D3等于4500萬國際單位,一般維生素D2或D3均溶于植物油中,密封于充有氮氣的安瓶內,避光在10攝氏度以下保存。
版權宣告:
作者:Riley.Chou
連結:https://sh100k.com/%e7%bb%b4%e7%94%9f%e7%b4%a0d%e7%9a%84%e6%9d%a5%e6%ba%90%e4%b8%8e%e7%90%86%e5%8c%96%e6%80%a7%e8%b4%a8/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