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迷心竅是精神病嗎 – – 痰迷心竅

痰迷心竅(痰迷心竅是精神病嗎)
控涎丹出於南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又名妙應丸,至清王洪緒則稱之為子龍丸。後世方書,多贊其效。它和同出一書的十棗丸,均由仲景十棗湯演變而來。
陳氏一以十棗湯改為丸,一以芫花易白芥子為丸(即本方),各有所主,頗具深意。由於本方是一個藥價甚廉而療效卓著的成方,值得研究和發揚。茲謹整理有關資料,作簡要的介紹。
一、處方
甘遂(去心制)、大戟(煮透去骨曬乾)、白芥子(炒)各等分。
製法:共研細末,麵糊或煉蜜或滴水為丸,如梧子大,曬乾。
服法:每服5~10丸,或15~20丸,臨臥時以生薑湯或熱湯送下,以知為度
二、方義
李梃曰:“控,引也。涎,痰涎也。”
王晉三曰:“控,引也。涎讀作羨,湎涎也,水流貌。引三焦之水,湎涎出於水道也。芥子色白入肺而達上焦,甘遂色黃入脾而行中焦,大戟色黑入腎而走下焦。故曰白芥子走皮裡膜外之水飲,甘遂決經隧之水飲,大戟逐臟腑之水飲,三者引經各異,湎涎於水道則同,故復之為方,而名控涎也。”
說明了甘遂、大戟、白芥子三者同用,可以發揮高度的排除痰液作用,因此定名為控涎丹,是名實相符的。
三、主治
一切痰證,如癲疾,脅痛,頸項、腰背、筋骨牽引釣痛,流注不定,手足冷木,氣脈不通;或喉中結氣,似若梅核,時有時無,衝喉悶絕;偏身或起筋塊,如瘤如慄,皮色不變,不疼不痛,但覺發麻;或自潰串爛,流水如涎,經年不愈有若漏管;並治療瘰癧貼骨,魚口便毒,一切陰疽。
上述主治範圍,雖然相當廣泛,但卻都是實踐經驗的積累記載,可以作為臨證指導。
我個人在臨床上多將其用於下列疾患:1、慢性淋巴腺炎(包括頸淋巴結核);2、溼性胸膜炎;3、急慢性關節炎;4、骨結核;5、溼性腳氣;6、氣管炎或肺炎而痰涎湧盛者;7、腹水而兼胸水者。
不過控涎丹用於上列病證時,必須依據中醫辨證論治,確定系痰水蓄積而致病的實證,始能應手奏效。徐大椿氏說:“本方乃下痰之方,人實證實者用之。” 是非常確當的垂示。

四、古人對本方的評價
《赤水玄珠》和《東醫寶鑑》同引《世醫得效方》:“凡人忽胸背手腳頸項腰膝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以藥貼,亦非也。此乃痰涎伏在膈上下,變為此疾,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思昏倦多睡,或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拽鋸聲,口流唾涎,手腳冷痺,氣脈不通,誤認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只服控涎丹,其疾若失。”
李時珍《本草綱目》:“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迷竅而癲癇,妄見妄言;入於肺則閉竅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入於經絡則麻痺疼痛;入於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膝手足牽引釣痛。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功。”
上述記載說明對“痰涎”所造成的各種疾患,控涎丹能收立竿見影之效,古人對本方的辨證論治是很明確精當的,清代醫家在臨床應用上亦頗推重之。
張石頑謂其主治脅下痰積作痛,在《醫通》痰飲門中說:“溼痰積於脅下,隱隱作痛,天陰更甚,輕則二陳湯加白芥子,重則控涎丹緩攻之。”
又說:“痰挾死血,隨氣攻注,流走刺痛,有時得熱則止,有時得熱轉劇,此本寒痰阻塞,亦以本方為主。”並介紹了李士材以控涎丹治癒遍身如螫的痰飲沉痾一案,由知張氏對本方亦甚重視。
此外最常用本方的則為王洪緒氏。王氏是清代有名的外科專家,在他的名著——《外科證治全生集》裡,對於本方治療瘰癧、貼骨疽等疾患,大為推崇。
他說:“瘰癧生於項間,初起一小塊,不覺疼癢,在皮裡膜外,漸大如桃核,旁增不一,皮色不異者,以子龍丸每服三分,淡薑湯送服,一日三次,至消乃止。”
在他的醫案中,述及楓鎮閔姓瘰癧之疾,潰爛成串,雖以多方治療,九十日收功,因未服子龍、小金二丸,其毒根未除,後腋生惡核,仍以子龍丸消之杜患。
這充分反映了王氏在臨床上對本方是具有深刻體會的,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所以魏玉璜氏也認為本方乃治療瘰癧、惡核、流注之專藥,絕非過譽之辭。從這些介紹就可看出古人對本方評價之高了。
五、藥理作用和臨床治驗
甘遂含有一種無水酸,能刺激腸管,引起腸蠕動亢進,產生峻下作用,兼有利尿之功。大戟根具有刺激性有毒成分的大戟素及一種贗礆,與甘遂之作用類似。
二者均能瀉下及排除水毒,因而對於腹水、溼性腳氣、滲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淋巴腺炎等症,均有瀉下利導之作用。
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除作為祛痰平喘咳之劑外,對組織中不正常的滲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
甘遂、大戟伍以白芥子,實為促使控涎丹發揮更廣泛療效的關鍵。
再從古人對本方三種藥物功效的說明來看,就更能體會到本方組織的縝密。《本經》論甘遂曰:“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瘕積聚,利水谷道。”黃宮繡《本草求真》謂:“甘遂能於腎經或隧道水結之處奔湧直決,使之盡從穀道而出,為下水溼之第一要藥。”
《本經》論大戟曰:“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吐逆。”《外科證治全生集》謂:“消頸腋痰塊癥結,下痞墮胎,治臌脹,利二便。”
由此推知甘遂去經隧脈絡之水溼力強,大戟去腹膜胃腸間之水力猛,甘遂得大戟而力顯,大戟得甘遂而其用著,散佈於肌腠關節臟腑之間的水溼,自可排洩淨盡。
而白芥子一味,在本方的作用,根據朱丹溪說:“痰在脅下及皮裡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達。”王洪緒曰:“皮裡膜外陰寒痰,非此不消。”《本草經疏》謂其“能搜剔內外痰結,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這和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本品能吸收組織中不正常滲出物的結論,是完全一致的。
本方臨床應用療效是卓著的,近人也有不少治驗報道。例如聶雲臺氏所著《結核輔生療法》中舉出很多證例,介紹了朱少波用治肋膜積水、推拿醫陸泉源施治於鶴膝風及瘰癧,以及聶先生本人治癒足關節炎腫與內痔出血、腹水的治驗,都是很生動的事例。
江西章菊生氏治癒痰核流注數例,收效甚捷,已發表於《江西中醫藥》52年2月號月刊。我在臨床上也曾使用多例,均能獲得滿意的效果。茲擇近年來所治溼性胸膜炎2 例,作簡要的介紹。
例1:李某,女性,51歲。1955年5月11日初診。病歷號:47416。
病歷摘要:4月底始覺惡寒發熱,頭痛肢楚,繼則咳嗆痰粘,兩肋引痛,延醫服藥,效果不著,截至5月上旬,咳逆增劇,呼吸不利,不能右側臥,來本院門診治療。
檢查體溫37.8℃,脈搏104次/分,脈象沉弦而數,舌苔滿布白膩,聽診左肺呼吸音消失,叩診自第4肋下呈濁音,右肺呼吸音粗糙,並有溼囉音。印象為溼性胸膜炎。
治療經過
第1日處方:子龍丸2.2g,同量3包,每晨食後服1包,並予祛痰鎮咳利溼湯劑。
第3日來診,主訴服丸藥後,暢瀉6次,純為稀水,氣促較平,已能右側臥。聽診左肺呼吸音在上中部已能聞及,叩診濁音界下移。續予子龍丸2.5g,給同量2包,囑間日服一包。
服後並未瀉下,咳逆全平,肋痛逐漸輕減。續以肅肺、祛痰、通絡、蠲飲之劑,調理10 餘日而愈。
例2:陳某,男性,29歲。1955年9月22日初診。病歷號:52844。
病歷摘要:發熱胸痛,咳逆不平,已經兩旬。在蘇北醫學院附屬醫院透視證明為左側胸膜炎,已經注射鏈黴素5g。檢查體溫38.2℃,脈搏100/分,脈象弦數,舌苔薄白,聽診左肺中野以下呼吸音減弱,叩診呈濁音。印象為溼性胸膜炎。
治療經過:給子龍丸9g,分為3包,每間日服一包。服後洩瀉數行,熱勢即漸挫降,咳逆已平,胸痛亦減。至27日來診,體溫37.2℃,脈搏90/分,聽診左肺呼吸音較前清晰,仍有溼性囉音,叩診已呈清音,但有頭昏自汗之虛弱現象,改用肅肺化痰,參以益氣培元之劑,調理旬日而安。
六、結語
1、控涎丹對痰水的排除有卓越療效,而且藥價低廉,可以廣泛應用。
2、使用控涎丹在辨證和劑量上要掌握得當,始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否則易致僨事,此點必須注意。具體說,在辨證上,體氣虛弱者應慎用。在劑量方面,慢性疾患如瘰癧、流注、痰核等症,宜小量持續服之,一般每服0.9g,1日3次。
肺炎痰多氣促、溼性胸膜炎、腹水等症,宜每次服2.5~3.8g,每日或間日服1次。如服後隔半日仍未洩下者,可續服1次。倘劇瀉者,則稍減其量。總之,必須憑脈辨證,相體論治,權衡活變,始獲佳效。
3、 本方用量小而奏效快,主要是藥物經研為極細後製丸,便於胃腸溶解吸收,充分發揮效能,因而提高療效。陳無擇氏所以將十棗湯演變而為十棗丸和控涎丹二方,是透過實踐體會而獲得的經驗創造,這在今後劑型改革上值得參考。
4.考《聖濟總錄》腳氣門載有趁痛丸,方藥與此完全相同。《聖濟總錄》成書於公元1118年,較陳氏為早,本方是否由趁痛丸易名而擴大了應用範圍,還是陳氏自創,尚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原載於《上海中醫藥雜誌》1956年8月號)

主治痰阻塞胸肺,癲癇,中風痰涎阻塞,主要治痰的,這些痰症容易引發癲癇中風等病,這都是因為其痰,怪病皆因痰,要注意化痰,化痰去治痰實際上是一個通的過程。無論是痰飲血瘀,這些東西全部都是阻,阻則不通,不通便病,治療這樣的東西治療這樣的病症,就是讓它去通。我們看原文:
此方流傳於明清時期,如果追朔到源頭,可以到唐朝的孫思邈< 藥王>,此醫為唐朝之最,與漢張仲景其名,我一生最尊敬的二位先賢,之所以我採用漢唐名稱,就是要說明我所有的漢唐系列處方皆源自此二名醫。
在仲聖方子裡有十棗湯,實際上是控涎丹的源頭,不過來說控涎丹力量比較緩一點,十棗湯力量比較急,屬於比較峻猛的藥物。在控涎丹裡面的藥主要是甘遂大戟與白芥子,主要用這樣一些要去驅其痰的,在十棗湯裡面是甘遂大戟元花,用棗煮藥汁,用棗煮藥汁把藥粉服下去,用大棗保脾胃之氣。
我們再來面對一下目前社會自從明清以來流傳的十八反的問題,就是說都大戟甘遂與甘草相反,但是說,仲聖有的方子裡面有的用到十八反裡的藥在一起在一個方子裡使用,為什么他有時候十八反的藥在一起使用,有時候他絕對不使用,這是什么問題?我們看十棗湯,他為什么用大棗護脾胃,而不用甘草,他不管什么十八反不十八反的,包括我們現在看病也不要管,十八反說它錯誤就是錯誤的,說它正確就是正確的。一會我就會給大家講到這一個問題,仲聖為什么用十棗用十個大棗?因 為甘草別名國老,其性是緩,是和事佬,它的性質是一緩,十棗是峻藥馬上把人的痰邪氣排出來,這是大將的風格,就不能用和事佬在裡面和事,不然想吐吐不出,人就中毒死亡,所以裡面不能用甘草。而在有的用少量裡面配成丸藥,可以甘草與甘遂合用,為什么要合用?少量服進去就可以用甘草充當和事佬,緩緩把身體中痰邪之氣一點點撥出來,這個時候就可以同時使用,在俊猛的攻的時候,就不能再用甘草,所以說十八反正確也正確,說它錯誤也錯誤,但關鍵問題是醫生如何用它。現在社會不同了,半夏貝母白斂和烏頭都是十八反,現在來說,半夏不敢同用附子,說是十八反,甚至更可笑的,天花粉是栝蔞的根,栝蔞是和烏頭反,現在天花粉不能和烏頭同用,也有說天花粉不能和附子同用,這都不知道源在於誰的理論,這都是極其錯誤的。即使半蔞貝斂,單獨的烏頭,用量太過了,也會傷人性命,不是這樣反出來的,是本來就有毒性,但是其毒性要會兼治。要有辦法用它,在這個時候,所有有毒的都可變成無毒的東西,試想一下哪種東西沒有毒?只要達到陰陽合一一合象真空妙有到太極這樣的層次才是無毒的,一個太極分一陰一陽,一陰一陽謂之道,宇宙萬事萬物都分成萬事萬物,萬事萬物的每一個物都站在太極裡面的一個偏性,所有的這些東西合在一起才是無毒的。什么是毒?毒就是偏性,人身體病了,是由於陰陽不平衡了,出現這個偏雜之氣,就用藥物之偏去醫人身體之偏,這就叫以偏治偏,然後達到一箇中和,這是裡面的道理。但要學會兼治,要會用它。怎么用,如三國裡面,劉備在世的時候就能用到魏延,劉備一死了,魏延就有反骨,就會反。為什么?諸葛亮就鎮不住它。一個醫師去用中藥也是如是,如果來說,你要是會用藥了,所有一切的毒藥大毒之藥都能變成好藥,全部是同一個道理。好,接著再看:
痰的問題不知難倒多少醫師,也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命,幾乎所有重病或慢性病患,都有痰的問題,不單是會使病情惡化,更而會引發心臟病與肺衰竭等危險性,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病情?肺心病之類的,因為心肺在膈之上,為清陽之氣,也最容易受其痰的堵塞,這是因痰而病。在人的身體下部,就是在腹部,稍微有點痰,人的身體沒太大感覺,當痰氣很重了引發痰飲症了,如腹水了,象這種情況感覺病重了。但在心肺部位,稍見一點痰飲,馬上就病,因為痰是陰濁之氣,而在清輕之地,只要一到達輕清之地,必然發生劇烈戰爭,所以人為什么經常有咳嗽的疾病?要注意咳嗽不是病,這是人身體正常的生化反應,也就是人身體正常的自我保護機 制的啟動,要把東西雜物咳出去。一旦碰到痰及咳嗽的問題,特別是現在的小孩子,家長嚇的了不得了,喝止咳糖漿,消炎,說什么別發展成肺炎心肌炎,用止咳藥後人不咳了,問題又出來了,這個止咳藥是幹什么的?都是一些滋陰之品, 就是清潤滋陰之品,這樣使身體正氣向外化生慢,從而不能推動痰外出,所以,咳嗽減輕了,而身體的痰氣越來越重了,人到最後變成很重的疾病,這些全部是誤區。
因此去痰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所有中風病患都有痰涎擁塞的情形,因此這去痰的藥就變得非常重要,
中風的病人一般喉中有痰在那憋著,如電視劇<<神醫喜來樂>> 中黃太醫到最後是犯了中風病,而喜來樂多年前就看出來了,因為喜來樂在坐牢的時候,王太醫寫了一幅字,喜來樂一看字之後,就說他多年後便會發生中風,後來果然中風了,在那一口痰在喉中吐不出去,他就差一點憋死了,喜來樂是如何治的?他用的捻子,過去的油與現在的油不同,現在是煤油,清朝時一般是植物油或動物油,裡面有火芯然後點著以照明,除了油燈外還有蠟燭,這個油捻子,就是用筷子上綁棉花,用熱油,在痰盛時透過嘴裡面然後點進喉中,馬上這痰就化出來,這是救急之症,喜來樂用的是這個辦法。這個症是特別厲害的。現在的人條件好了,吃的脂肪類的東西多,這是屬於一條。第二條來說這些脂肪類的東西又是喂抗生素激素等等這些人工新增飼料而養起來的肉,毒氣比較足;第三條來說現在的人條件好了,人懶於運動,身體氣血而不足,造成了垃圾堆積,這是第三條。除此外是生活不規律造成人體的氣血損傷形成了這個痰涎之症,現在痰涎之症的人多,從這些中風症,中風的增多就可以看出來了。並且這個痰涎之症,很多的精神病,就是精神上有問題,基本都與痰有關係,我們俗語就是稱為痰迷心竅,痰把心竅迷了,人就變傻了變呆了,人就神精病了。這就叫做無痰不作怪。會治療痰症,很多的疾病都可以會治療,同時,再看這些癌症的問題,癌症基本上都伴隨著痰症,因為痰飲之氣是形成癌的環境。能夠去其痰,然後人的身體內部的這些病變就沒辦法生存,病也就相對好治。因此,去痰的藥變得非常重要。
一般去痰藥既緩又不強,緊急時緩不濟急(一般的去痰藥不能救這個急症),所以才有此控涎丹的出現。
舉凡去膠痰我們須要使用皂莢丸之外(皂莢丸是出自《金匱》裡面,主要治肺癰,皂莢丸就是一味皂莢,後配的棗泥,然後做成的丸,這個東西特別的辛辣,這一個走竄性比較強這個東西在以前我也配過,好多年都沒配過這樣的藥了,吃兩粒黃豆大小一樣的一點點,馬上就感覺有什么東西往上催。這是皂莢丸),其它都可以使用此方來去痰(就是說去膠痰要用皂莢丸。而對其它的一些痰的急症,都可以用其控涎丹去治療),記住,當病人須要去痰時就必須立刻下藥,不可徘徊猶豫在街頭,如果病患已經失去元氣,再使用它就來不及了。
服用方法 : 早晚飯後 30 粒 。 服藥期間忌食生冷食物 。
就是屬於這樣的道理,當邪氣盛的時候,要當機立斷該下藥就下藥。
目前社會怎麼說呢?不適合於中醫的生存,這樣的事情太多了,西醫治死一萬,一點事也沒有,中醫治死一個人,這馬上是非就全都出來了,這都是現實,比如說此病已不可治,而只在於最後一擊, 或十棗湯或控涎丹或其它的峻猛之藥,只在於最後一擊了,你說這病人在你面前時,你說要救還是不要救,這病人基本上來說就是達到九死一生了,而如果死在醫院裡,病人的家屬還高興的向醫院裡面送錢,一分錢都不會少,如果讓中醫治,你可能除了搭上藥錢之外還要陪著住進監獄。這就是中醫目前的症狀,所以說這樣的很多事情都是不可說,這一個大醫精誠,藥王孫思邈的這個大醫精誠,這個真正說能做到大醫精誠之人絕對不是一般人,至少來說,要達到菩薩的境界,也就是說我看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能做到大醫精誠,包括我在內,不要在口頭上沒事說要求別人去大醫精誠。根本來說這種境界很難達到,這都是能達到菩薩的境界才能達到大醫精誠。只要來說,在其良心上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病患,儘量能保就保,能守就守,該下手時該治也要去治,但同時,也要擇有緣去治。這裡面的東西太多了。好,今天又發了一點感慨。
這是控涎丹的用法,基本上很多方劑很多的病情都能用到它,特別是針對一些精神病變的疾病,用這個控涎丹的效果是很好的。但用控涎丹時要注意另外一條,此藥不能久用,待其邪實之實要當機立斷,一次就中目標,然後要注意身體氣機的流通,去養護人的精氣,再視其實,然後再用。就是擇其實,視其機,關鍵是把握住這機。如果來說病人此時病實是病實,元氣大虧了,病人的邪氣也催出來一點,但正氣已經不堪一擊了,馬上就會傷人的性命,很快的。如果正氣還可以,邪氣同時比較實,要是不敢用控涎丹去其邪,這就是養虎為患。然後邪氣會一點一點的增多,就會把正氣吞噬掉,當你再想用時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守住其機,這是中醫裡面很困難的事情,包括平時治的時候,藥用到什么部位,守方守到什么時候, 什么時間該停藥,這全是機,這些都是很困難的,這東西只要學員自己臨床學習觀察,慢慢的才能體會到。好,這一節課就先講到這裡,休息一下。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tan-mi-xin-qiao-shi-jing-shen-bing-ma-tan-mi-xin-qiao/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