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動物要冬眠大全 – – 10種冬眠的動物
10種冬眠的動物(什麼動物要冬眠大全)
隨著冬季的到來,日照水平開始下降,所有生物都變得十分不活躍,有一些動物的做法就是進入冬眠。
一般動物的冬眠有兩個原因——溫度過低和食物不足。對於爬行動物而言,由於它們是冷血動物,所以它們的冬眠基本是因為溫度過低。
眾所周知,許多恆溫的哺乳動物一樣也會冬眠,包括蝙蝠、松鼠、刺蝟等等,這些動物基本是因為食物不足,透過冬眠的方式度過貧瘠期。
不過在這份清單上還有一個奇怪物件,那就是熊。之所以說熊的冬眠很奇怪,那是因為其它冬眠的動物都是體型較小的,而熊的體型很大。
不管你信不信,體型是決定動物能否冬眠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體型大的動物根本無法將體溫降低到冬眠的溫度。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熊是在“假冬眠”。
熊冬眠和其它動物冬眠的區別
冬眠,顧名思義,就是動物在冬季“睡覺”。在冬眠期間,動物的體溫、心率和呼吸頻率都明顯下降到較低的水平。
這麼做是很有利的,因為這樣它們能量消耗極少,就可以不用進食了,也不用和惡劣天氣做對抗了。
當然,冬天的熊也是如此(經常睡覺),但是和冬眠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在此期間,熊的心率和呼吸頻率也會降低,也同樣是不吃東西或釋放身體廢物。
不過,熊的下降的幅度很小。比如體溫它只會下降7-8攝氏度,而松鼠這些小動物會幾乎達到冰點;熊的心率從每分鐘50次下降到10次左右,而一些松鼠會從每分鐘350次下降到4次左右。
正因為如此,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熊在冬眠期間經常會醒來,並且會四處走動,它們感覺不安全時甚至會“搬家”,而真正冬眠的動物是幾乎不會醒來的,或者隔幾周才醒來一次。
很多人更好奇的是,這些冬眠的動物會不會被捕食者吃掉,特別是像熊這樣如此顯眼的動物。
答案是:真正冬眠的動物躲避得不好是會被吃掉,而熊不會!
即使是在冬眠的時候,比如狼這些捕食者是不會打熊的主意,因為它隨時醒過來來;而真正冬眠的動物做不到這一點,比如冬眠的蛇就經常被老鼠吃掉。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熊也可以做到這一點呢?
雖然熊只是“假冬眠”,但確實可以做到100多天內不吃、不喝、不排洩廢物,這正好可以度過整個食物匱乏的冬季。
這是因為它們在冬季來臨前會拼命囤積脂肪,然後將消耗脂肪產生的代謝廢物重新利用。
我們知道脂肪的代謝會產生尿素,一般情況下,這些代謝廢物就直接排洩掉了,但是冬眠的熊可以將尿素分解,然後把產生的氮重新轉化為蛋白質。
我們平時看到的一些科幻電影,經常會把人類設定成可以冬眠的存在,但其實人是肯定無法冬眠的,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將尿素轉變為蛋白質的能力。
等冬季結束後,熊的體重會減少25%到40%左右,其它所有冬眠動物沒有一個像熊這樣消耗體重的。
更有趣的是,熊是在冬眠期間還可以生寶寶!我們知道一般動物都會選擇食物充足的時候生產,因為這樣幼崽的存活率更高,但是熊好像在背道而馳。
冬眠生產的母熊
很多人認為熊是邊睡覺邊生寶寶的,在這裡先闢謠下,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熊的冬眠並不是真正的冬眠,所以它們在生產的時候是醒著的。
2010的時候,北美熊中心為了闢謠這個,特意在一頭母熊的巢穴中安裝了一個攝像頭,然後進行了全網直播。
這次的直播物件是一隻名叫莉莉(Lily)的3歲母熊,它在1月22號的時候,經過21小時39分鐘的間歇性生產,生了一隻雌性小熊(名叫hope)。
圖注:當時熊冬眠生產直播
然後,這隻小熊一直和熊媽媽待到3月29號,它們才一起離開巢穴。
小熊是不會冬眠的,它們需要奶水,所以它們一直在熊媽媽活動。在此期間,熊媽媽就是邊照顧小熊邊睡覺的。
其實,正常情況下,雌熊的生產日期就是在冬眠期間,只是它們會看是否有條件生產,唯一判定標準是囤積的脂肪夠不夠,或者說是否食物充足。
當它們覺得可以在冬眠期間養活小熊的時候,它們就會生產,但是當它們覺得不足以養活的時候,它們有一個神奇的技能——延遲著床。
簡單地說,就是讓胚胎延遲發育,等到合適的時候繼續發育,或者直接將胚胎吸收,等來年再說。
其實,在冬眠期間生產對熊來說是非常有利的,這樣母熊可以花更多時間照顧小熊。
因為熊的幼崽十分脆弱,它們的大小與脫毛的松鼠差不多,體重只有母熊的1/500到1/300,而且天生看不到、沒有牙齒,毛髮非常少。
在冬眠期間,母熊可以不用參與任何捕獵活動,而是完全停下來照顧幼崽。
唯一的缺點就是食物可能會不足,但是它們找到了應對措施——如果養不活就不生。
最後
相比於公熊,母熊往往是更早進入冬眠巢穴,以及更晚走出巢穴的一方,但它們卻是更兇的一方,因為冬眠的母熊基本都是有寶寶的——要麼在肚子裡,要麼是未成年(熊幼崽一般1歲半離開母熊)。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shen-me-dong-wu-yao-dong-mian-da-quan-10-zhong-dong-mian-de/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