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的解釋和意思 – – 丕怎麼讀
在上篇博文中,我提到“不”的本義是“女人下體流血”——月經。今天我用“丕”來進一步佐證這個觀點。
◆回顧一下“不”
“不”在甲骨文中已出現。↓
“不”在甲骨文中出現頻率很高。↓
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款寫法。↓
傳統認為“不”的本義是與植物有關,是“萼足”,“柎的初文古字”,“帝(締)的簡化異體字”。↓
個人認為這是種錯解,“不”的本義應是“女人下體流血(月經、落紅)”。↓
因為月經期間不適合同房,故“不”才有了著名的引申義——否定副詞——“禁止、不要”。
◆閒扯一下“丕”
“丕”比“不”多了一橫,有專家認為“丕”與“不”是同源字,我認為這絕對是謬誤。↓
目前看,“丕”最早出現於戰國文字。↓
講講我對“不”和“丕”的理解。
“不”是象形字。↓
“丕”是指事字。“丕”是在“不”上加了指事符號“一”,這“一”表意的是“否定”——“不”是“女人下體流血(來月經)”,則“丕”就是“女人下體不流血(停經)”。↓
“女人不來月經”意味著要麼懷孕了,要麼絕經了,在這裡顯然是指“懷孕(肚子大)了”。所以“丕”才有“大”之意。曹操給兒子取名曹丕,字子桓,“丕”與“桓”都含有“大”之意。↓
“丕”的本義應為“月經不來了(懷孕)”,由“肚子大了”引申出“大”。
“丕”的本義後來由“胚”來繼承了。↓
結論
1、“不”與“丕”是關聯字,不是同源字。
2、“不”是象形字,表意“女人來月經了”,因“月經期不適合啪啪”引申出“嚴禁、不要”的否定之意。
3、“丕”是指事字,表意“女人不來月經了”,不來月經往往意味著懷孕了,故又由“懷孕後肚子會變大”引申出“大”之意。
4、“丕”的“懷孕”本義後來由“胚”來承繼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pi-de-jie-shi-he-yi-si-pi-zen-me-du/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