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結炎怎麼消腫 – – 淋巴結炎怎麼辦

不少人脖子兩邊都可以摸到結節,硬硬的,有一定的活動性,綠豆到花生粒那麼大,尤以小孩多見。
這是頸部淋巴結腫大。
頸部的淋巴結腫大,最常見的一種情況是由於區域性的感染性病變——比如鼻竇炎、扁桃體炎、中耳炎、牙周炎等等的刺激引起的反應性腫大。一般區域性炎症消退了,淋巴結也就自然縮小、摸不到了。
第二種情況,大多患者並沒有以上所述的區域性炎症,純粹就是兩邊可以捫及串珠樣的結節,不痛或者有輕微疼痛,其人多偏瘦,常常會有乏力,嚴重者有低熱;如果是孩童患病,往往還伴有納差、消化不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差等症狀。
第三種情況,就是白血病、惡性腫瘤等因素導致,這裡不討論。

第一種情況,西醫認為是炎症導致的應激性腫大,這個很好理解。
對於第二種情況,我曾經專門找了很多資料想了解中醫和西醫對這種頸項部淋巴結腫大有什麼認識。
總的來說,西醫把第二種情況稱為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結炎。原因有慢性感染或者自身免疫兩種,或許更多的是繼發於感染的免疫反應,也叫感染相關性免疫反應。
中醫好像沒有特定稱謂,或許被統稱為“痰核”,甚至有些被錯誤地當作“瘰癧”或者“陰癧”來看待了。
這種結節在小孩子當中很常見,當然也可以見於成年人。

一個典型病例

10幾年前,我曾經治過一個男性患兒,當時大概是8、9歲的樣子,頸項兩側的淋巴結腫大有兩年多了,伴有咽喉部輕微堵塞感、消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臉色蒼白無華。曾多次到我市兒童醫院、市人民醫院、市三醫院(原來叫東湖醫院)診治。免疫學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病檢排除了結核感染及腫瘤。但多次檢查均發現有輕度貧血(血色素波動在9.0-10g/L之間),和白細胞減少。
以前經常聽父親說:癧是會“吃血”的。看來有一定道理。
西醫因無特殊治療手段,只能建議定期觀察。
可8、9歲的孩子正是長身體、學習知識的重要時期,小小孩子面黃肌瘦,還老是叫累、注意力不集中,嚴重影響學習,做家長的自然相當不安。
西醫沒有辦法治療,就去找中醫,可名中醫、大教授也找了好幾個,一圈下來也沒有見改善……
找我看的時候,我詳細看了經治醫生的處方,很多都是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的,還有用陽和湯溫陽散結的。家長說每個醫生那裡都吃了有一兩個月,不見效果。

其實,中醫看病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抓主證”,我感覺,這個孩子有“咽部阻塞感、乏力”就是主證。
咽部阻塞感,如有“一股氣”堵在喉嚨,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中醫有個專屬診斷叫“梅核氣”,屬於痰氣交結的表現。只是這個病一般都常見於成年女性患者,小孩子,實在少見。
痰氣交結,日久不化,形成“痰核”;總是覺得累可以考慮為痰溼內阻、氣機不調,導致清陽不升。
竟然是痰核,就應該從痰入手,可治痰的方子那麼多,選哪個呢?就需要抓主證了,並不是一上來就是消瘰丸、二陳湯之類的。
我選用半夏厚朴湯加健脾益氣、化痰散結的太子參、浙貝母、夏枯草、山慈菇、海藻、昆布、天南星之類的,服用半個月即見淋巴結節縮小、變軟,後又在原方的基礎上加減調治約三個月左右,結節完全消散,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逐漸改善。最為神奇的是複查血常規血色素、白細胞恢復正常。

由此可見,這個貧血、白細胞減少跟他頸部非特異性淋巴結炎是有關係的。個人覺得他這個淋巴結炎(淋巴結腫大)很有可能是某種病毒感染導致的慢性免疫性反應(從中醫的角度,或許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伏邪致病”)。
據很多報道,不少新冠肺炎的患者,病好了,核酸轉陰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身體還是會繼續出現一些諸如肺纖維化等病變,證明病毒消失了,繼發的免疫反應還是持續存在的!這也是可以看成是另外一種形式的“伏邪致病”了!

傳播中醫知識,守護健康生活,請@黎石放醫生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lin-ba-jie-yan-zen-me-xiao-zhong-lin-ba-jie-yan-zen-me-ban/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