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的人都有誰 – – 歷史上有沒有連中三元的人物
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有狀元、榜眼、探花的詞眼,這是指皇帝在殿試欽點的前三名。
科舉考試中最牛的其實是“連中三元”,連中三元指的是“解元”、“會元”、“狀元”三頂桂冠為同一人所摘取。
古代科舉考分為鄉試、會試、殿試。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小考”。由於童試在古代是基層考試,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
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
鄉試在省城進行,考期在八月,分三場,又稱“秋試”、“秋闈”。各地秀才雲集省城一爭高低,考中之後稱舉人,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舉人的第一名是“解元”。
鄉試之後是會試,因由禮部主持在春天舉行,所以又稱“禮部試”、“春試”、“春闈”、“禮闈”。
會試在京師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士,會試的第一名是“會元”。會試揭榜後,被錄取的貢生須於下月應殿試。
殿試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殿試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參加考試者是貢生,此考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以後一甲叫進士及第、二甲叫進士出身、三甲叫同進士出身。
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連中三元,意味著三次考試每次都是第一名,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自從隋唐開始科舉考試以來,一千多年的歷史上只有17人連中三元。
分別是:
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若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
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王玉璧。
看到這些名字大家是不是感覺基本上沒有認識的人,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雖然這17個人考試成績非常優秀,但卻沒有作出歷史上需要大書特書的事情,也沒有建立特別的功業。
這其實說明一個道理,不論古今,學習最好的不一定是成就最高的!像李白、杜甫科舉考試都不成功,蒲松齡一生沒有考上,所以寫下了《聊齋志異》。
在當今這個社會,這個規律也依然適用。
有一項週期很長的研究是這樣的:過對一個班裡的所有學生進行跟蹤研究。
經過十幾年之後,在社會上成就最高的既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也不是成績最差的學生,恰恰是很多學習處在中游的學生。
我們每個普通人想一下自己曾經的同學,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現象,甚至當年學習最不好的同學反而是成就最高的。
這其實從側面說明一個道理:學習成績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我始終認為學習能力強,能夠取得很好的考試成績,只是一個人能力的其中一方面。
一個人的應試能力強,但有可能你的創造力、情商水平卻不一定高;一個人考試成績不好,說不定在其他方面有超越別人的優勢。
所以,每一位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無可厚非,但是也不要過於強求,盡我們的最大努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讓他好好學習。
如果成績還是平平淡淡,也不要過於憂心,說不定你的孩子在別的方面會有超越別的孩子的能力。即使沒有,一輩子平平淡淡,快快樂樂地,孝敬父母家庭和睦不也是很好嗎?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lian-zhong-san-yuan-de-ren-dou-you-shui-li-shi-shang-you/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