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偉大的悲劇 – 茨威格偉大的悲劇讀後感300字
等我的女兒長大了,在她學到語文課文《偉大的悲劇》前,我定會先給她一本茨威格寫的《人類群星閃耀時》,讓她有機會讀一讀長達20頁的《挺進南極的爭奪》。
其實從故事核心和完整性的角度來講,課文《偉大的悲劇》已經算得上是擷取和縮寫典範。受收錄篇幅所限,學生們只能看到英國人斯科特一行兩個月的南極征程、面對死亡的妥協與勇氣。然而,作為世界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傳記作家,茨威格所能呈現的絕不僅僅是勇者的剪影,更有著他對人類共同命運、人與自然較量的深入思考。
雖然昔日逝去的光陰數以幾百萬個月計,但現在遲到的這一個月,卻顯得太晚太晚了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勞,歷盡千辛萬苦顯得十分可笑。
為何茨威格沒有給第一批登上南極點的阿蒙森團隊立傳,卻深情書寫了“第二名”斯科特一行五人的悲壯謝幕?面對這個語文課堂上的思考題,我們似乎讀完《偉大的悲劇》就能給出答案,然而在茨威格原文的講述中,偉大是由人性的細節組成的,悲劇也並非無底深淵,站在家國情懷與征服自然十字路口,人們難免無助彷徨,還好,隨時時間的推移,科學技術的鎧甲將會越發堅硬。
“誰是撕開倔強地球最後之秘密的第一人?”這在探險者們看來,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然而也是遍體鱗傷的地球讓自己免於眾生貪婪之口最後的倔強。斯科特探險隊走向南極點所花費的時間兩年有餘,路途中人們的手上沾滿了鮮血:為了節省飼料,探險隊員們不得不殺死陪伴他們兩年、每一匹都有名字的矮種馬。
“還不止如此:他們胸脯中一直的鋼彈簧已經開始鬆動”,不知道是不是有礙於英雄形象的塑造,這句話在《偉大的悲劇》中被刪除了。人的勇氣終究漸漸屈服於自然的巨大威力,自我儲存的本能成為探險隊員們堅持前行的唯一動力。在茨威格的筆下,真實與偉岸一樣震撼人心。
因為只有在這種從未被人聲衝破過的極度寂靜之中,他才會悲壯地意識到自己對祖國、對全人類的親密情誼。
探險隊長斯科特是茨威格在《挺進南極的爭奪》中曾用一個完整小節筆墨著重刻畫的人物,一向關注個體命運的茨威格這次同樣沒有讓人失望。一個冷峻有力的英國軍人,征服南極正是為了國家的榮譽而戰,探險也帶著競賽的初心。當年毅然離開年輕的妻子與剛剛出世的兒子,他的出發便帶著悲劇的意味。
最後一篇日記是他用已經凍傷的手指哆哆嗦嗦寫下的願望:“請把這本日記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隨後又悲傷地、堅決地劃去了“我的妻子”這幾個字,在它們上面補寫了可怕的“我的遺孀”。
然而在生命盡頭,斯科特按捺不住對家人、對塵世的無限眷戀,他放心不下兒子的未來,更以生命的最後時刻溫暖著其他死者的遺屬們。
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
課文《偉大的悲劇》以一句宏觀的讚美收尾,讓茨威格的種種講述都像是一種演繹。而在茨威格《挺進南極的爭奪》的結尾,我們才得以瞭解到,這篇充滿詳實細節的傳記並非虛妄的臆想,而真切的來源於探險隊員們身後留下的照片和錄影帶,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倖存”與復活呢?
這是一場人類史上的冒險,也是一場精心盤算的出發,一個窮盡一切謹慎的決定,堅毅的人們為想象的偶然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卻遺憾未能抵抗住自然的力量與無窮。
斯科特探險隊照片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ci-wei-ge-wei-da-de-bei-ju-ci-wei-ge-wei-da-de-bei-ju-du/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