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夏打盹完整詩一年四季都困
這應該不是一首詩,是一句民間俗語。具體如下: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俗話說:“春困秋乏”。不少人都感到,一到春天,尤其是春天的下午,人特別容易犯困。
春困是正常現象 有關專家指出,其實春困並不是病,也不是睡眠缺乏,而是人體生理機能隨著自然氣候變化而發生的一種生理現象,是季節變化的結果。
對付“春困”的方法:
生活節奏要規律 要克服春困,首先生活節奏要把握好,不要三天兩頭一時衝動要學習就熬通宵,睡覺時間時早時晚,應養成比較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實踐證明,對冬日裡養成的生活習慣作適當調整,使機體逐漸適應春季氣溫上升的氣候,是解除春因的關鍵一環。
1,春困秋乏夏打盹冬眠一年四季皆可睡 ,少趣青歡壯奔波歲月一生風雨都恩惠
2,冬天,由於天寒地凍,人體機能逐漸減緩,而到了春天,天氣轉暖,人體機能逐漸恢復,氣血逐漸上升,會耗去部分體能,因此會有春困的現象
3,夏天,人體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增加,身體處於過度消耗階段,又由於夏天天氣炎熱,晝長夜短,睡眠質量差,白天會精力不濟,常常打盹.
4,到了秋天,氣候涼爽宜人,機體進入到一個週期性的修整階段,水鹽代謝逐漸恢復平衡,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得以緩解,消化功能也恢復到常態,此時身體卻有一種莫名的疲憊感,這就是秋乏. “春困秋乏夏打盹”這句話不是來自詩,出自民間俗語。
完整的為: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
這句俗語反映了不同季節人體的生理反應。
拓展資料
春困 [ chūn kùn ]
釋義:
謂春日精神倦怠。氣候日漸轉暖,人會感到睏倦、疲乏、頭昏欲睡,就是春困,是因為季節交換給人們帶來的生理變化的一種客觀反應。其中也含有一些病理因素,比如缺內源氧,一些“春困”是疾病的表現。
有關春困秋乏夏打盹的詩句有:
1.《鬥百花·煦色韶光明媚》(宋)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輕靄低籠芳樹。
池塘淺蘸煙蕪,簾幕閒垂飛絮。
春困厭厭,拋擲鬥草工夫。
冷落踏青心緒,終日扃朱戶。
遠恨綿綿,淑景遲遲難度。
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處。
深院無人,黃昏乍拆鞦韆,空鎖滿庭花雨。
2.《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3.《夏至避暑北池》(唐)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遊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參考資料:春困_百度漢語 完整詩為“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
“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是人們說愛瞌睡的人的口頭禪。詩句反映了不同季節,人體的生理反應。
擴充套件資料
人在春天愛犯困,春暖花開,卻讓人有懶洋洋的感覺,呵欠連天。不止你困,古代人也困,清朝的婦女在立春日買蘿蔔吃,被稱作“咬春”,聽起來既香豔又有趣,她們認為這樣可以解決春困的問題。春天犯困不算什麼病,是因為季節交換給人們帶來的生理變化的一種反應。
到了秋天,氣候涼爽宜人,人體出汗減少,機體進入到一個週期性的修整階段,水鹽代謝逐漸恢復平衡,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得以緩解,消化功能也恢復到常態,此時身體卻有一種莫明的疲憊感,這就是秋乏。
在炎熱的夏天,人的身體大量出汗造成了水鹽代謝失調,腸胃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加重,人的身體處於過度消耗階段。夏季天氣炎熱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容易犯困不難理解。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秋乏 春困秋乏夏打盹冬眠一年四季皆可睡
少趣青歡壯奔波歲月一生風雨都恩惠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chun-kun-qiu-fa-xia-da-dun-wan-zheng-shi-yi-nian-si-ji-dou/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