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飲清露怎麼讀 – 垂緌飲清露中緌的讀音
有一句話,叫詩如其人。一個人的詩詞充分反映出了詩人的人格、風骨。
大家最熟悉的,當屬南宋末代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家國破滅,面對敵人的誘降,文天祥不為所動,寫下《過零丁洋》明志,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震爍古今。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如其人,是文天祥的風骨。
在唐代,也有一位詩人,他救兄長,懟皇帝,記憶力還超好。他寫下一首詠蟬詩,和李商隱駱賓王並肩,他就是初唐詩人虞世南。
虞世南是初唐詩人,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這首《蟬》:
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蕭疏梧桐之上,蟬兒低飲清露,蟬聲清脆響亮,迴盪樹林之間。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視群蟲,不用藉助秋風,傳聲依然遙遠。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蟬託物言志。
詩中透過蟬的習性、特點,來表達詩人高潔清遠的品格和志趣,詩人表面是在寫蟬,實際上,是抒發自己的高遠志向和脫俗品格。
垂緌(ruí):指古人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觸鬚形狀與此相似,故說“垂緌”。
蟬低垂著身子,飲著樹上的清露,實則是比喻詩人身居高位,卻依然清正剛直。蟬的聲音清逸響遠,穿過稀疏的梧桐,意境超然。
最後兩句是詩中的點睛之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聲之所以傳得遠,是因為身處高枝上,而不是憑藉秋風的原因。這也是一句哲理詩: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外的渲染,自能聲名遠揚。
詩中強調的是一種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所謂“詩如其人”,虞世南正像詩中的蟬一樣,清正剛直,品格高潔。
他不攀附權貴,安貧樂道。
《新唐書》上記載,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頗得隋煬帝的看重,日益尊貴顯赫,他的妻妾穿衣服如王公貴族一般,可見虞世基混得十分之好。
可此時,虞世基因為剛正的性格,並不得隋煬帝的喜歡,七品官當了十年,也沒有升遷。
哥哥風生水起,自己碌碌無為,可虞世基從來沒想著去蹭哥哥的熱度,依然安貧樂道。
後來,虞世基要被處死,在法場上,虞世南抱著哥哥號啕痛哭,請求以身代哥哥死,可見虞世南德行好。
他正直難言,直接開怒唐太宗
李民民為秦王時,虞世南為“十八學士”之一。後來,李世民當了皇帝,十分看重虞世南的才華和品格。
有一次,唐太宗曾寫了一首宮體詩,讓虞世南寫詩唱和,虞世南說:皇上您的作品寫得不錯,可是並不是雅正之作。皇上所喜歡的,下臣必會效仿。我怕此詩一傳出去,天下人都爭相寫作,這並不是國家的福氣。所以,我不敢寫詩唱和。
唐太宗一聽,很有道理,就自己找了個臺階說:我只是試試你而已。還賞賜了虞世南五十匹絲織品。
記憶力好,能背《列女傳》
虞世南是書法家,文采好,記憶力也好。有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風上寫《列女傳》警示後宮,可是一時找不到文字。虞世南就暗暗地寫了,和文字一對照,居然沒有一個錯字。
能默寫下《烈女傳》,可見虞世南讀書多且精。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個官員請示要將書籍、公文的副本裝到車上帶著。太宗說:“有虞世南在,他就是活動圖書館。”太宗聽聞虞世南去世後,悲傷哭泣說:“宮裡藏書和著書之處,再也沒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唐太宗對虞世南非常看重,曾稱讚他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
看過了虞世南的生平,再回過來讀這首《蟬》詩:
垂緌【ruí】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孤獨的蟬,在林中鳴叫,聲音穿過梧桐,清遠高逸 。只是因為品行高潔,所以,聲名遠揚,並不是憑藉其他。
這不正是虞世南的寫照嗎?
後來人總結了三首唐人的詠蟬絕唱,即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
清人施樸華在《峴傭說詩》中評價這三首作品說: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他說,虞世南是清正剛直人所說的話,駱賓王的蟬是患難人所說的話,而李商隱的詩則是發牢騷的話。
讀這首蟬詩,再讀一讀的虞世南的生平,我們會知道,世界上真有一種人,如詩人所寫的那樣,清正高潔,聲名自揚。這不正是我們學習和嚮往的賢德仁者嗎?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chui-rui-yin-qing-lu-zen-me-du-chui-rui-yin-qing-lu-zhong/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