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少一點,活得久一點”這種說法是對是錯?現在瞭解還不算晚
“爸,你怎麼又吃這麼少啊,這樣身體營養根本不夠呀。”
“哎呀,我聽老李頭說吃得少才能活得久,還是再控制一下飲食。”
65歲的王大爺是一位退休老人,平時閒來無事就喜歡和鄰居家的李大爺一起喝茶、下棋、聊天。這不是,幾天前李大爺在報紙上看到說人吃得越少則壽命就有越長的訊息後,趕忙將這個訊息分享給了王大爺。
王大爺一聽原來長壽這麼簡單,回家吃飯時只是簡單吃了幾口就放下筷子。剛開始其女兒只以為父親在公園玩,天氣太熱導致沒有食慾,但是一連幾天王大爺都保持這樣的“極端飲食“後,女兒終於詢問父親究竟是什麼原因吃這麼少,可是沒想到父親卻說吃飯少的人壽命長,這也就發生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女兒聽到父親的話感覺十分“荒唐“,因為一直我們都知道機體的正常發展需要從飲食方面攝取能量,非常不解為何會出現”吃的越少,活得越久”的言論,,認為其完全是“無稽之談”。但是這言論真的是“捕風捉影”嗎?我們一起接著往下看。
“吃得少一點,活得久一點”,這種說法到底靠不靠譜?
我們生活中一直都說:“能吃是福”,但是最近很多新聞、報紙上都開始出現與之背道而馳的“吃得少,活得久”的言論,這二者究竟誰的言論才是正確的呢?吃的好少真的更有利於壽命的延長嗎?
其實,“吃得少,活得久”的言論並非空穴來風,而是透過打大量動物、人體試驗的來的結論。早在2019年,德國衰老生物研究所聯合倫敦大學學院以及科隆大學等多個單位,一起進行了飲食多少對小鼠壽命的影響(擬人類試驗)。
研究人員將實驗鼠路平均分成了任意進食(高熱量攝入)、正常進食(正常熱量)、7分飽飲食(限制熱量攝入)三組進行對比試驗,結果發現只有7分飽飲食的小鼠平均壽命都得到了延長。為了探索瞭解其中的原因,科學家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他們在限制熱量的小鼠身上提取到了一種名叫“Sestrin蛋白”的物質(抗衰老因子),他對維持小鼠腸道健康以及腸道幹細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幹細胞是人體所有功能細胞的“老大”,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它的減少是動物衰老的根本原因)。
所以,後來德國科學家將此次擬人類試驗得出的:“限制動物飲食攝入量可以延長其壽命”的文章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但是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從“小鼠”身上得到的結論很不服氣,認為此試驗沒有在人體上進行過,稱其“誇大其詞”,為了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哥倫比亞大學還是進行了人體試驗。
研究學者招募了近500名志願者並將其分為了限制熱量組和正常飲食組,進行了持續兩年的跟蹤記錄,嚴密檢測志願者的體重、脂肪量、BMI(身體質量指數)、新增疾病等一系列問題。
透過兩年的資料對比觀察來看,限制熱量組體內的衰老標志物與正常飲食組相比,的確有明顯的降低,且身體綜合狀況也比正常飲食組要高,所以此次試驗再一次印證了,限制飲食的確可以延緩機體的生理性衰老。
或許很多人在瞭解了限制飲食的好處後,都躍躍欲試,甚至想喊著全家人一起“行動”,可是這裡要提醒大家,限制飲食熱量攝入雖好,但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屬於以下群體,還是建議要正常飲食,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限制飲食不等於絕食,節食不是人人適用
很多人在看到限制飲食給身體帶來的好處後,紛紛開始“效仿”,甚至有些自以為“聰明”的人還想著,既然上文中說七分飽飲食都可以給身體帶來這麼多好處,那餓上幾天是不是對身體更有利呢?
這樣的想法完全是錯誤的。因為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需要從食物中獲取能量,如若不然機體可能會出現營養不良、低血糖等,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安全。所以大家要分清楚,限制飲食≠絕食。同時也要注意以下特殊群體儘可能保持正常飲食。
1、兒童、青少年
我們都知道,嬰兒在剛出生時體重僅有2.5-4kg,身長也只有50cm左右。但是隨著機體從外界規律性的攝入食物,到了兒童、青少年時期,孩子的身高和體重與嬰兒時期相比都有了幾十倍的變化。而這些身高、體重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食物”。
研究發現,兒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是機體生長發育的高峰期,雖說孩子的身高和遺傳有很大關聯,但是如果在此階段限制孩子熱量的攝入,極有可能會因為營養物質(優質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等)攝入不足影響身體的正常發育(出現體型矮小)。
嚴重者還可能影響整個身體的機能,可能出現骨質疏鬆、胃腸道疾病、血液供應不足等問題。就拿骨質疏鬆來說,這種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但是兒童也不能忽視,倘若因為限制飲食導致體內維生素D缺乏的話,鈣吸收障礙,便會增大骨質疏鬆發生機率。
2、BMI小於18.5的人
可能螢幕前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看到BMI,並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含義。事實上,BMI的又被稱為身體質量指數,是國際統一使用的判斷人體胖瘦程度的標準,其具體的計算公式為BMI=體重(kg)/身高(m)^2。一般來說,BMI的正常值是在18.5-23.9之間;如果數值低於18.5就屬於偏瘦。
那麼偏瘦的人如果進行熱量攝入限制,可能會出現抵抗力降低(優質蛋白是構成人體免疫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限制飲食會造成體內優質的蛋白含量降低,從而削弱集體抵抗力)、能量儲存少(脂肪是機體儲存能量的器官)、影響造血功能、缺乏蛋白質等不良情況,對身體健康構成較大隱患。
3、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
所謂妊娠期就是指受孕到嬰兒分娩之間的生理時期,在此期間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全部源自於母體,如果再次期間母體限制熱量的攝入,很大可能會因為營養不足,影響胎兒正常的生長發育,甚至可能會因為胎盤得不到充分的血液和氧氣,而造成流產。
4、低血糖人群
血糖就是指血漿中的葡萄糖含量,對於普通人來說,其血糖值低於2.8 mmol/L就屬於低血糖情況(對於特殊的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低於低於3.9mmol/L,就考慮為低血糖)。
低血糖會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出現多汗、頭暈、手抖、心慌等情況,嚴重者還可能發生昏迷(大腦能量供應不足),有威脅生命健康安全的可能。
而我們都知道,飲食是機體血糖的主要來源,所以如果低血糖人群長期限制熱量攝入極有可能會因為能量攝入不足,加重患者的低血糖症狀,如果在長期低血糖的情況下沒有對其進行積極的處理,患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所以,對於以上特殊人群來說,在生活中還是要儘可能避免“限制飲食”。同時,在飲食方面注意以下問題,同樣有利於機體健康的發展,為長壽獻上“一份力”。
3個飲食習慣,更有利於長壽
吃飯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事,可是你是否聽說過,我們的飲食習慣與自身壽命也有很親密的聯絡,如果可以在飲食方面注意以下問題,那麼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提高壽命。
首先,注意用餐衛生非常重要。
用餐衛生一直我們大家在生活中十分重視的問題,因為無論是食物不潔還是餐具不潔,都有可能會將外界的細菌、病毒帶入消化系統,誘發急慢性胃腸道疾病。
就拿臨床中常見的因不注意用餐衛生而造成的幽門螺杆菌感染來說,它是目前誘發胃癌的主要“元兇”之一,但是和其他病毒(比如:EB病毒、人乳頭瘤病毒等)導致癌症發生的機制不一樣,往往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會經歷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萎縮等病理變化,嚴重時會發展為癌變。
並且感染不同的幽門螺旋桿菌株可能癌變風險還不一致,很有CagA、s1型別VacA和BabA的菌株風險更高。像宿主細胞中CagA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受蛋白質內EPIYA模體數量的影響,含有較多EPIYA模體數量的菌株則有更高的風險造成癌變發生。
所以臨床建議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形成一個良好的用餐衛生習慣,從點滴小事為自己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其次,細嚼慢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長壽。
生活中,很多著急工作的年輕人在公司吃飯養成了“狼吞虎嚥“的習慣,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因為狼吞虎嚥容易導致食物堆積不易消化,久而久之就容易誘發慢性胃腸道疾病,例如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胃擴張等疾病,進而會影響到肝臟、胰腺、膽囊等周圍消化器官的功能。
所以我們建議大家在日常的飲食中,要注意細嚼慢咽(一口食物咀嚼20-30次),將食物咀嚼磨碎後再吞嚥下去,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
最後,遠離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同樣可以起到延長壽命的作用。
所謂反式脂肪酸就是一種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存在於人造奶油、薯片、泡芙等食物中。可能有人會好奇,想著這不就是食物中含有的某樣物質嗎?真的會威脅人體健康嗎?
沒錯,反式脂肪酸進入進入人體後,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增加低密度脂肪白,當大量低密度脂蛋白沉積在血管內壁,就會形成血管斑塊。
一般斑塊發生意外脫落或者因為體積過大將血管堵塞,就有可能會誘發心梗、腦梗等疾病,威脅生命健康。
這裡尤其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生活中要盡量避免攝入高反式脂肪酸、高糖、高脂肪等食物,以免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血糖在短時間內發生劇烈波動,影響自身健康。
寫在最後:
“吃得少,活得久”的確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建議普通人在生活中也可以適量限制飲食,基本每餐保持七分飽。但是這裡再次提醒,兒童、青少年、孕產婦、過瘦和低血糖人群還是要結合自身的情況飲食,不要因為盲目跟風而對自身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chi-de-shao-yi-dian-huo-de-jiu-yi-dian-zhe-zhong-shuo-fa/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