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古詩的意思 – 五年級蟬古詩的意思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詩經·七月》蟬之鳴自上古起,便隨夏末流火應節奏響,聞其聲可知時令流轉。最初的詩歌裡亦是多以蟬喻時光流轉,及至魏晉,恣意開放的人文風氣之下蟬終被賦予哀慼的情感色彩。
寒蟬之意由此流響。待到中華詩歌的巔峰時代——大唐,蟬之意在跌宕起伏的時局變幻之中更是成就出千面絕唱。

1承繼前朝自比高潔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戴來。蟬作為夏季使節的職責在大唐並沒有被剝奪。直至今日,盛夏蟬鳴依舊是關於夏季的獨特音符。世間萬物能入詩歌意象總逃不過“日久生情”定律。相守往復,才能令人印象深刻移情共鳴。
蟬與詩人不可斬斷的宿命相遇,令無數唐朝兒郎情根深種自成佳話。清朗疏俊的虞世南便為蟬譜寫出“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高潔名句。他憐惜蟬兒孤居枝頭,餐風飲露,更懂得它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情操。

年少成名,一生坎坷曲折的駱賓王更覺自己與蟬同病相憐,無人理解。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在陰暗潮溼,殘破不堪的監牢裡,只有迎風難行的孤蟬知曉自己的苦楚與堅守。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世間有誰知高潔真意?唯有梧桐樹上流響不斷,了表寸心。身邊的人註定流轉不停,所幸總有些事物會帶著熟悉的知覺重回世間。
蟬意在初唐的繁華綺麗裡顯得尤為特別,並無濃墨重彩的著筆,雲淡風輕裡便刻畫出清雅的風骨,婉轉千年至今讀來依舊清淡風雅令人回味。

2情愁叢生不能消解
蟬鳴奏響,秋風乍起。生於酷暑的蟬,終究亡於寒涼。它的聲嘶力竭,日夜吟唱淒厲而綿長。彷彿滿載著對世間的不捨與渴望,一聲一曲撩撥著人們的心絃,情愁叢生,註定難消。
蕭颯風雨天,蟬聲暮啾啾。中唐詩人白樂天的詩作裡,蟬聲總是帶著如此蕭瑟與不捨的氣息。它貪戀盛夏的熱烈,如同詩人對重回盛唐繁華的相思渴望。

只是再多繾綣的不捨都抵不過歲月的磋磨,情深不壽,只得坐望時節更替,靜候蟬聲消亡於蒼白的槐花枝頭。隨著大唐氣蘊的消散,蟬鳴裡的清冽孤高逐漸變得多愁渾濁。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曾經令人倍感清雅的蟬聲終是衰弱成了催人老去的蒼涼曲調。恰如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她也曾有綺麗的幻想,以為自己可以逃脫優伶既定的命運。

可年華老去,再精湛的琵琶技藝也無人問津,徒留對往昔的無語凝噎。是以,座下的江州司馬泣淚最多,他哭自己與琵琶女殊途同歸的命運,空有抱負卻始終逃不過時局的捉弄。
他更是為步步墜入黑暗的大唐哭泣,蟬鳴與整座王朝一同老去,陪伴著無數文人墨客斑白頭髮,直至終了。它的聲音裡,充滿著中唐的掙扎與彷徨,只是已然病入膏肓,終究藥石枉然。

3孤寂潦倒轉瞬即逝
當大唐拖著自己的病軀,步步走向落寞的晚唐時節時,也曾有過掙扎的蟬鳴徹底淪落成孤寂傷痛的暗啞之聲。
五更疏已斷,一樹碧無情。曾經的高潔疏朗在這個看不到明天的時代終成絕響。當人的心底充滿陽光溫暖時,看到的事物多是明媚璀璨的,灰心喪氣時萬物皆是黯然失色。

晚唐的不見天光裡,詩人看到的蟬不再高潔多情,只記得它在無邊的黑暗裡掙扎死去,年華短暫,無盡淒涼。伴隨秋風而起的蟬鳴,彷彿是它病入膏肓後的淒厲嘶吼。
亦如自己亦如這個世間,蟬鳴之聲從上古走來,若釀酒一般從初唐的清冽到中唐的沉鬱最終化作晚唐的苦澀。它曾為大唐奏響序曲,也為其量身定製了輓歌。在晚唐的落日餘暉裡,淒厲演奏直至孤寂無聲。

結尾
盛世王朝的大唐最終煙消雲散,然而蟬鳴並不會斷絕,在大唐的斷壁殘垣裡,人們又將那些散落其中的曲譜一一重拾。當聲聲蟬鳴再此踏著時令的節拍重回世間時,它勢必還會與一群熟悉又陌生的面孔相遇。
再次陪伴一群人,一個王朝,一個季節,從青蔥步入白首,自盛世轉入衰落,由熾熱直至荒涼。如同世間萬物的流轉輪迴一般,生生不息。側耳傾聽,那聲聲蟬鳴由疏桐流響,執著而綿長,剎那間便是道不盡的地老天荒。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chan-gu-shi-de-yi-si-wu-nian-ji-chan-gu-shi-de-yi-si/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