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K在凝血過程中的作用

前面提到維生素K不僅參加凝血因子Ⅱ(即凝血酶原)Ⅶ,Ⅸ和Ⅹ的合成,并且還是凝血過程中維持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的一個促進因子。因此,當維生素缺乏時,最明顯的癥狀就是凝血功能障礙,上述諸因子在血中含量降低,凝血時間延長。在臨床實踐中,維生素K缺乏的指征和療效判定的指標應用最廣的是凝血酶原時間。

當血中凝血酶原指數下降到35%(正常為80-100%)以下時,遭到外傷的區域(新的手術傷口、挫傷及分娩等)就有發生嚴重出血的危險。若凝血酶原指數低達20%以下時,可發展為嚴重出血性素質并伴有血尿、嘔吐物中有血、鼻出血、血腫和關節積血等。

關于維生素K對凝血因子形成的理論爭論較多,最早認為維生素K是凝血酶原組成部分的假說,至今仍未得到證實。有人認為維生素K也可能是未查明性質的酶蛋白形成膽酶(choloferment)而參與上述各凝血因子的生物合成。也有人認為維生素K的作用機理與影響氧化磷酸化有關,但未得到普遍承認。又有人認為維生素K參與肝細胞核糖體上多肽的合成過程,能促進依照去氧核糖核酸(DNA)合成相應mRNA的過程。也有人認為維生素參與凝血酶原及其它凝血因子合成的較晚階段,即促進肝微粒體將各種凝血因子的多種前體合成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的階段。

50年代提出了維生素K是催化肝中凝血某些因子生物合成全酶的輔基,這個理論,受到廣泛重視,維生素K缺乏可導致酶系統出現障礙,使凝血因子的形成減慢或停止。間接作用的抗血凝劑雙香豆素的作用機理,就是由于它們都是維生素K的同型物,能在合成凝血酶原的酶系統中競爭性地置換維生素K的緣故。

由于維生素K和雙香豆素有相似的萘酚醌結構,并且都傾向于在肝內蓄積,因此維生素K在肝內細胞色素氧化途徑上的作用部位易被拮抗劑所占據,這種競爭性抑制作用妨礙了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的正常合成。以上是過去一直用來解釋維生素K與口服抗血凝劑的第一種拮抗劑機理。近年來的研究指出,在服用雙香豆素類藥物患者的血漿中,四種正常維生素K依賴因子明顯減少,并出現了相應的另外四種異常蛋白質,結構相類似正常的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但又不完全一樣,這些蛋白質稱為“維生素K拮抗劑引起的蛋白質”(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ntagonist),取其每個字的字首縮寫為“PIVKA”。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與PIVKAⅡ、Ⅶ、Ⅸ、Ⅹ究竟有哪些區別呢?先以PIVKAⅡ為例,它與凝血酶原(即凝血因子Ⅱ)在抗原性上完全相同,化學結構上亦極相似,唯獨沒有生物活性,不能結合鈣離子與吸附硫酸鋇,有人發現PIVKAⅡ的某些肽片段末端則為γ-羥基氨基酸,較前者多一個羥基,因而具有吸附鈣離子的能力,但谷氨酸則不具備這種能力。

谷氨酸的羥基化過程必須有維生素K的參與,當維生素K缺乏或應用了其拮抗劑雙香豆素類藥物時,則谷氨酸的羥基化過程受阻,正常羥基化不能形成,于是形成了PIVKAⅡ。在凝血過程中,鈣離子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當凝血因子Ⅱ被激活時,首先要鈣離子起橋梁作用,使凝血因子Ⅱ吸附到血小板的磷脂膜(PL)上,這時Xa才能在因子V的參與下使凝血因子Ⅱ變為Ⅱa。

PIVKAⅡ既然不能結合鈣離子,因此不能參與凝血過程。目前證明PIVKAⅨ,Ⅹ的殘端谷氨酸亦未羥基化,因而同樣不能與鈣離子相結合,于是凝血過程受阻。以上是維生素K與PIVKAⅡ,Ⅸ、Ⅹ關系方面的新理論。

版權宣告:
作者:Riley.Chou
連結:https://sh100k.com/%e7%bb%b4%e7%94%9f%e7%b4%a0k%e5%9c%a8%e5%87%9d%e8%a1%80%e8%bf%87%e7%a8%8b%e4%b8%ad%e7%9a%84%e4%bd%9c%e7%94%a8/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