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八大行星順序及分類 – – 八大行星為什麼是這個順序
我們居住的地球在浩瀚無垠的太空中到底處於什麼位置呢?
在以前,人們以為地球就是世界的中心,以托勒密老先生為首的地心說學者們,認為一切星球都是繞著地球轉的。
但是伽利略和哥白尼以及布魯諾很快就發現了這一理論的謬誤,提出了更為合理的日心說,不過由於他們的理論和教義相牴觸。教廷先是給伽利略和哥白尼來了一次三堂會審,然後把不那麼圓滑的布魯諾給烤了。
但是酷刑阻擋不了人類追求真理的腳步,隨著望遠鏡的發明和普及以及數學和物理的發展,我們現在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不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陽也不是。
甚至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也不是,我們只是銀河懸臂中,宇宙角落裡的一顆塵埃罷了。
但是我們也要對我們太陽系中的一畝三分地清楚一些,地球上這麼多的人,資源早晚要耗盡。我們的征途一直都應該是星辰大海。
在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可以看見我們在銀河系裡的諸位鄰居。
他們就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來還有個冥王星,後來被開除出去了。
它們的排列順序就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那麼為什麼是這個順序呢?
一開始,太陽系中不止有八大行星,可能會有數十顆或者上百顆較大的行星,在彼此引力的作用下,互相吸引、碰撞、分裂、吸收,於是成了現在的樣子。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中,構成他們的物質並不都是來源於太陽系。而且他們轉動的方向和角度也各不相同。
例如天王星的自轉軸就是水平的,而金星的自轉方向和其他行星相反。這些看似微小的差異,背後很可能隱藏著驚天動地的原因。
地球曾經被很多小行星和隕石襲擊過。如果沒有木星和土星的吸引和月球的保護,地球上的生物滅絕次數可能會更多。尤卡坦半島上的大坑,就是這些天外來客的傑作。
而如何定義行星這一概念,在天文學上也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在2006年8月24日透過了“行星”的新定義,定義包括三點:
1 行星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 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
3 其軌道附近沒有其它更大的天體。
所以太陽系中符合上述條件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八大行星。水星離太陽最近,金星特別的明亮,地球就是我們現在住的那個地方。
火星是紅色的,木星是最大的行星,半徑是地球的11倍,體積是1316倍,質量是318倍。土星有獨特的光環,天王星是藍綠色,海王星是淡藍色的氣體行星。
而曾經被認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於2006年8月24日被定義為“矮行星”。同時被歸入矮行星的還有穀神星、鬩神星、鳥神星和妊神星。矮行星和行星的區別主要是體積和質量較小。
此外,太陽系中還有很多較小的行星分佈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裡,以及從柯伊伯帶向外延伸將近一光年遠的奧爾特星雲,都屬於太陽系的範圍。
所以現在的行星排列順序和軌道位置都是暫時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可能會出現新的大行星,也可能會出現新的行星排列方式。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tai-yang-xi-ba-da-hang-xing-shun-xu-ji-fen-lei-ba-da-hang/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