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師說詞句翻譯 – – 文案素材
1.《師說裡詞翻譯
字詞整理通假字 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⒉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⒊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詞,這)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係,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
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後必是動詞;而兩個“所存”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賓語前置標誌)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⑦士大夫之族:(這些人) ⑧古之聖人:(的) ⑨師道之不復:(主謂間,無義) ⑩吾從而師之:(代詞,他)1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翻譯為“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詞,那(些)) ③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聖人之所以為聖……其皆出於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揣測)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塗)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乎】 ①其皆出於此乎? (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於】 ①恥學於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於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於其身也:(介詞,表示物件,對,對於) ④師不必賢於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於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③六藝經傳:(名詞,傳文) 【無】 ①孰能無惑:(沒有) ②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無論)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塗的問題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4.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愚,形容詞作名詞,聖:聖人,愚,笨拙的人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不恥相師 師。名詞作動詞,拜師10.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師,名詞作動詞,從師。
古今異義 ⒈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用來……的 今: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⒊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並且 今:表目的或結果,是連詞 ⒋無貴無賤 古:不論;不分 今:沒有 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氣 今:道理 ⒍句讀之不知 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 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⒎聖人無常師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著、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漢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⒑今之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數人 ⒒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了 今:初級正規教育學校。特殊句式 賓語前置1、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詞結構後置1、學於餘。
2、恥學於師。3、師不必賢於弟子。
判斷句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2、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4、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動1、不拘於時 所字結構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重點背誦句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4、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5、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文言虛詞 者)(4) 用在句中主語的後面,表示停頓、判斷,無實義。
《師說》:“師~,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所)(3) 放在動詞或動短語前,組成名文言翻譯短語。
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師說。
2.師說 詞語翻譯
字詞註釋 [1]之:結構助詞,的。
學者:求學的人。[2]所以:固定句式:用來……的,[3]道:指儒家之道 [4]受:通“授”。
傳授。[5]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
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8]乎:相當於於,在。
[9]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
道:儒家之道。[10]從而師之:跟從他(並且)拜他為老師。
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裡用得著知道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難道。
知,瞭解,知道。年:這裡指生年。
之,助詞,無實義。[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3]師道:從師求學的傳統。[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猶且:尚且。[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不及。[18]恥學於師:以從師學習為恥。
[19]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20]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塗啊![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23]句讀:讀,通“逗”,句子中間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
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
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24]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問老師。[25]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
遺,丟棄,放棄。[26]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
《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27]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8]相師:互相學習。[29]族:類。
[30]雲者:雲,語氣助詞,無義。者,表陳述語氣,無義。
[1] [31]相若:相像,差不多的意思。[3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
足,可,夠得上。盛,高,大。
諛,阿諛,奉承。[33]復:恢復。
[34]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裡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
[35]不齒: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
齒,並列,排列。[36]乃:竟。
[37]其可怪也歟:真是奇怪啊。其,語氣副詞,表示反問;也歟,也作“也與”,虛詞連用,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相當於“啊”。
[38]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39]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的由來。[40]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1]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42]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43]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44]不必:不一定。[45]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
攻:學習、研究。[46]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7]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
《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
傳:註解經典的著作。通,普遍。
[48]不拘於時:指沒有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不以從師學習為恥。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於,被。[49]餘嘉其能行古道: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
嘉:讚許,嘉獎。[50]貽:贈送,贈予。
文言現象 通假字 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⒉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⒊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詞,這)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係,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
3.師說帶之的句子翻譯
一、作助詞,可譯為“的” 例如: 1、古之學者必有師。
譯為:古代的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 2、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譯為: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 3、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譯為: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於聖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譯為: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幫助他)學習書中的句讀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夠傳授那些大道理,解決那些疑惑的老師。二、作助詞,用在句中,舒緩語氣,翻譯時可去掉 例如: 1、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譯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古文觀止全譯》(安徽教育出版社)下冊第683頁對該句的“之”注為:“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化句子形式為主謂短語。”
按此說,這裡的“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其實這裡的“所存”即為“存在的地方”,顯然是名詞性短語,它不能作謂語。
由此看來,這裡的兩個“之”不是“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化句子形式為主謂短語”的。因此該注是不可取的。
2、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譯為: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於這種情況吧?三、作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翻譯時可去掉 例如: 1、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譯為:我是向老師學習道理,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之”用在主語“其年”和謂語“先後生於吾”之間,使原來的主謂句子變為主謂短語(即取消句子獨立性),這個主謂短語作了全句的謂語動詞“知”的賓語。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為:古代那種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
“之”用在主語“師道”和謂語“不傳”之間,使原來的主謂句子變為主謂短語,這個主謂短語作了全句的主語。 3、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譯為: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 “之”用在主語“人”和謂語“無惑”之間,使原來的主謂句子變為主謂短語,這個主謂短語作了全句的主語。
4、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譯為:(古代那種)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裡)可以知道了。
“之”用在主語“師道”和謂語“不復”之間,使原來的主謂句子變為主謂短語,這個主謂短語作了全句的主語。四、作助詞,用在前置賓語和動詞之間,作為賓語前置的標誌,翻譯時可去掉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譯為:不通曉句讀,不能解決疑惑。五、作代詞,代人,可譯為“他”、“他們”,或根據語境靈活地譯出來 例如: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譯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兩個“師之”中的“師”均為名詞的意動用法,“師之”即為“以之為師”,亦即“把他當作老師”。)
2、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譯為:(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
3、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譯為:那孩子的老師,教孩子讀書,(幫助他)學習書中的句讀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夠傳授那些大道理,解決那些疑惑的。
第二個“之”代“童子”,即孩子。 4、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譯為:士大夫這類人,一聽到稱弟子稱老師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譏笑他。 5、問之,則曰…… 譯為:問他們(為什麼譏笑),就說…… 6、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為:我讚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給他。六、作代詞,代事物,可根據語境靈活地譯出來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譯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七、作代詞,復指主語,用在動詞後作賓語,翻譯時可去掉 例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譯為: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但)不被時俗限制,向我學習。 “之”復指“六藝經傳”,翻譯時去掉了。
八、作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這些” 例如: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譯為: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
2、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師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譯為:士大夫這類人,一聽到稱弟子稱老師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譏笑他。
“之族”中“之”譯為“這”,“族”譯為“一類人”,“之族”即為“這類人”。 3、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郯子這類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 譯為:“之徒”中“之”譯為“這”,“徒”譯為“一類人”,“之徒”即為“這類人”。
4.師說 重點字詞解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 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其,那,指示代詞。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裡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隨(他),拜他為老師。師之,既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庸,豈,表示 反問的語氣。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聰明人更加聰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
〔16〕惑矣:(真)糊塗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遺忘了。
〔21〕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2〕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3〕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感到恥辱。
〔25〕諛(yú於):奉承、諂媚。
〔26〕復:恢復。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裡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 郯(tán談)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 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專門的研究。攻:學習,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傳(zhuàn):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六經本文。傳:註解經典的著作。
〔39〕不拘於時:指沒有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不受時俗的限制,不以從師學習為恥。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5.師說 詞語翻譯
字詞註釋[1]之:結構助詞,的。
學者:求學的人。[2]所以:固定句式:用來……的,[3]道:指儒家之道[4]受:通“授”。
傳授。[5]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
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8]乎:相當於於,在。
[9]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
道:儒家之道。[10]從而師之:跟從他(並且)拜他為老師。
師,意動用法,以。為師[1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裡用得著知道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難道。
知,瞭解,知道。年:這裡指生年。
之,助詞,無實義。[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3]師道:從師求學的傳統。[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猶且:尚且。[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不及。[18]恥學於師:以從師學習為恥。
[19]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20]於其身:對於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塗啊![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23]句讀:讀,通“逗”,句子中間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
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
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24]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問老師。[25]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
遺,丟棄,放棄。[26]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
《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27]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8]相師:互相學習。[29]族:類。
[30]雲者:雲,語氣助詞,無義。者,表陳述語氣,無義。
[1][31]相若:相像,差不多的意思。[3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
足,可,夠得上。盛,高,大。
諛,阿諛,奉承。[33]復:恢復。
[34]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裡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
[35]不齒: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
齒,並列,排列。[36]乃:竟。
[37]其可怪也歟:真是奇怪啊。其,語氣副詞,表示反問;也歟,也作“也與”,虛詞連用,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相當於“啊”。
[38]聖人無常師: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39]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的由來。[40]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1]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42]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43]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不必:不一定。[45]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
攻:學習、研究。[46]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7]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
《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
傳:註解經典的著作。通,普遍。
[48]不拘於時:指沒有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不以從師學習為恥。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
於,被。[49]餘嘉其能行古道:讚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
嘉:讚許,嘉獎。[50]貽:贈送,贈予。
文言現象通假字 ⒈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傳授,講授 ⒉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⒊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擅長某種技術的人或者是樂師) ③吾師道也:(名詞做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作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 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 老師)(者也判斷句)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詞,這)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係,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是。
6.《師說》的文言翻譯
您好!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yú)。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得不到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比我多,我也跟從他學習,把他當作老師。我學習的是道理,哪裡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流傳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這個原因的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糊塗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士大夫之類的人是不屑與他們為伍的,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了。這也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氏的兒子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時代風氣的影響,不以從師學習為恥,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特別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7.古詩文《師說》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裡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聖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學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問他們(為什麼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之道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麼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於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我讚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參考資料: /view/106386.htm
8.翻譯《師說》的句子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
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開。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裡用得著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
聖人聖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塗啊!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
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學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
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問他們(為什麼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於諂媚。”
哎!求師之道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麼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於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
我讚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guan-yu-shi-shuo-ci-ju-fan-yi-wen-an-su-cai/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