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溼和製冷的區別 – – 除溼模式和製冷模式有何不同
很早以前就聽說過這種說法:空調開除溼模式,比製冷模式更舒服,也更省電。我還真這樣試過,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似乎還真的是比製冷模式更舒適一些。
但返回頭來想一想:既然除溼模式這麼厲害,為什麼還要專門做一個製冷模式呢?後來瞭解得多了,才終於搞清楚除溼模式究竟是何方神聖!
除溼模式的原理
空調日常開製冷模式,時間久了房間裡也會變得乾燥。為什麼呢?
因為空調製冷時,室內機內部有一個叫“蒸發器”的東西,表面溫度會變得很低。房間裡的水蒸氣遇到低溫的蒸發器,就會凝結成水。
凝結成的水,會順著冷凝水管排放到室外——空調製冷時室外機會滴水,甚至還有不少因此而引發鄰里矛盾的新聞。室外機滴出來的水,就是這樣來的。
空氣中的水蒸氣變成液態的水被排放到室外了,室內的空氣溼度自然就低了。
所以哪怕是普通的製冷模式,也有“除溼”的效果。
除溼模式和製冷模式的區別在於:除溼模式的目的更純粹。除溼模式和製冷模式,主要區別有兩個:
1.壓縮機的執行時間不同——製冷模式下,只有當房間溫度下降到制定溫度時,壓縮機才會停機。除溼模式下,只要蒸發器表面的溫度下降到最低溫了,壓縮機就會停機。
所以除溼模式下,壓縮機的執行時間更短。壓縮機是空調的主要耗電源頭,所以壓縮機工作的時間短了,意味著空調的耗電量也就低了。
2.出風風量不同——老式空調的除溼模式,是不向外吹風的。現在的新空調很多增加了出風功能,但出風的風量也要比製冷模式下小很多,而且是不可調的(不能增大)。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製冷模式吹風,是為了讓房間裡的空氣快速迴圈起來,加速降溫。除溼模式下,吹不吹風並不影響冷凝水的產生速度,甚至吹風還會導致已經形成的冷凝水快速蒸發。
我們都知道,空調的出風如果吹到人,就會讓人感覺到不舒服。而除溼模式不吹風或者吹風量小,所以使用過程中不會受到直吹的困擾。
除溼模式比製冷模式更好嗎?
看到這裡,似乎除溼模式在理論上要比製冷模式更好——既省電又舒適。但還是那句話:如果除溼模式真的那麼好,空調就沒必要再做一個製冷模式了。
實際體驗也告訴我,除溼模式並不是永遠都像理論中那樣好用。特別是當室外溫度過高時,使用除溼模式會產生兩個問題——
1.壓縮機執行時間:除溼模式下的壓縮機是否執行,取決於蒸發器表面的溫度。室溫越低,蒸發器表面保持低溫的時間就越長,能夠達到省電的目的。
但室溫如果太高就不行了,蒸發器用不了多久就會升溫,導致壓縮機頻繁啟動,或者乾脆不停機。頻繁啟動和不停機,都是壓縮機的大忌。這時候不僅耗電量會成倍增加,壽命也會受到極大影響。
2.舒適性問題:從溫度上來說,如果天氣很熱,除溼模式可能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屆時即使開著空調,房間裡的溫度也會降不下來——這是因為除溼模式下不向外吹風,可能導致房間降溫的速度趕不上升溫的速度。
從體感角度來說,除溼模式不吹風是好事,但是它除溼比較狠。製冷模式下,蒸發器表面溫度不會一直保持在最低,所以除溼模式的除溼效果要比製冷模式好。
在製冷模式的空調屋裡睡一宿,都會感覺到口乾舌燥,更何況除溼模式呢?我們需要的不是除溼,恰恰相反,需要用加溼器等裝置增加房間溼度。
總結:要不要用除溼模式代替製冷模式,取決於室溫(或室外溫度)。溫度不超過30℃時,除溼模式會比製冷模式更適合;溫度超過35℃時,應該儘量不要使用除溼模式;在30℃到35℃之間時,除溼模式的使用體驗和製冷模式相差無幾。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chu-shi-he-zhi-leng-de-qu-bie-chu-shi-mo-shi-he-zhi-leng-mo/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