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舍的《戀》品味傳統文化味兒
老舍的文字總是帶著濃郁的傳統中華氣息。他的小說里的人物大部分是城市里的文化人,或在底層掙扎的小市民,讀者能從中了解二十世紀初,民國時期的風土人情。
《戀》是老舍在1943年寫于重慶北碚的一則短篇小說,用得是散文敘事體。文中描述一個居住在濟南的知識分子莊亦雅,熱衷于收藏古玩字畫,最終為其所累,付出沉重代價的故事。老舍喜歡短句子,韻律感強,透著詼諧幽默,但深藏人生的寓意。
喜歡收藏的人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只收藏,不出賣;他們通常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只是把收藏做為一種愛好。第二種是收藏加販賣,目的是獲得最大收益。
莊亦雅屬于第一種人。他是大學畢業生,有時在中學教書,有時到機關里作科員。他有妻子,但沒有兒女。他把妻子安頓在離城四十里的鄉下居住,自己一個人留在城里。由于是熱心腸,喜歡為親戚朋友張羅事情,莊亦雅的人緣很好。
莊亦雅沒有不良嗜好,除了留給妻子必要的生活費以外,余下的錢都用于購買字畫和小玩意兒。以往,他只是收藏小名家字畫,最貴不超過二三十元錢。但有一天,一張石溪的大幅山水畫讓他決定花重金買下。當時還有一名叫做楊可昌的收藏家也看好了這幅畫,出價250元購買。這幅山水畫的左下角有印章的地方缺了一塊,因此不容易辨別真偽。楊先生知道此畫值錢,但想通過這個瑕疵壓低價格,轉手賣給日本人獲得暴利。
莊亦雅太喜歡石溪的山水畫了。他思慮再三,變賣妻子的首飾,硬是湊足了五百元錢,搶先買下了這幅畫。這件事讓他與楊可昌結下了仇。
有一名北京的著名鑒賞家出價一千二買石溪的山水畫,莊亦雅沒賣。日本人打進山東了,許多人離家逃到外地了。楊可昌勸他把畫賣了,當做路費帶著妻子去內地。莊亦雅也斷然拒絕了。
日本人很快占領了濟南。莊亦雅不愿意離開家,只好守著他那些收藏品等待事態發展。楊先生又來了。莊亦雅以為他還是為了那幅畫,很生氣地斥責他乘人之危。但楊可昌笑著說此番來是為了道喜,日本人請他出任教育局長。莊亦雅明確表示自己不愿意給日本人做事,但楊先生告訴他不行。他說,“你只有兩個選擇。當教育局長,不僅可以保住畫,日本人還會送你更多東西。但拒絕出任,不僅要沒收畫和所有收藏品,連命也難以保住。”
莊亦雅盯著兩只收藏字畫的箱子,眼中含著淚,點頭同意。“戀什么就死在什么上啊!”他仰天長嘆道。
版權宣告:
作者:Riley.Chou
連結:https://sh100k.com/%e4%bb%8e%e8%80%81%e8%88%8d%e7%9a%84%e3%80%8a%e6%81%8b%e3%80%8b%e5%93%81%e5%91%b3%e4%bc%a0%e7%bb%9f%e6%96%87%e5%8c%96%e5%91%b3%e5%84%bf/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