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臺灣地震大陸 – – 1999臺灣地震

1999臺灣地震(1999臺灣地震大陸)

▲失去父母的悲傷,永遠不會有結束的一天,自己只能反覆練習,努力跟過去說再見
▲小靜與社工擁抱
臺海網9月10日訊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再見,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但來不及的道別,卻是災難中失依孩子生命中最沉重的負荷。
20年前的臺灣“九二一大地震”,共造成2000多人死亡,也讓134 個未滿18歲的孩子失去了雙親。為了照顧這群孤兒,臺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兒福聯盟”)於震後成立“家庭重建中心”,陪伴照顧他們長達20年。如今,這群孩子平均30歲,近七成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現在的生活。
兒福聯盟上週在臺北舉辦“再見練習題二十年生命特展”,聯盟執行長白麗芳說,失去父母的悲傷,永遠不會有結束的一天,但我們要學會跟悲傷和平共處,努力跟過去說再見。
講述全家七口僅一人倖存如今她成為健身教練
“九二一大地震”讓臺中這個三代同堂家庭遭受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全家七口人僅剩7歲的小靜一人。災難發生後,小靜由阿姨撫養,兒福聯盟的社工也走進其生活。她曾一度覺得阿姨偏心更愛自己生的小孩,後來在社工的開導下,才理解阿姨心中對她的滿滿善意。
小靜回想,當時撫養家庭與學校老師因為沒有同樣經歷,並不能理解她的心境,這時社工的協助就幫了很大的忙,例如舉辦許多親子活動,增加自己與新家庭的情感,打破隔閡。多虧一路上一直有人呵護,小靜已健康長大,現在是健身行業的一名教練,她想把活力與正能量傳給社會,當學員遇到低潮與挫折時,也會積極開導他們。
上週的記者會氣氛原本很沉重,不過小靜從始至終都很平靜。在分享生命經歷時,她說,對年紀還小、記憶不深的小朋友來說,要走出傷痛相對簡單,但有時想到至親都不在時,心中仍會感到失落,“為什麼只有我活下來?”“我還來不及跟他們說再見!”
這次特展中,小靜展出最珍貴的東西——媽媽的日記本。小靜表示,當年才7 歲,本來不瞭解媽媽的過去,但看了這本日記後更認識她了。媽媽彷彿透過日記守護著自己,不曾離開過。雖然家人都不在了,小靜仍堅強地生活著。“我要永遠記住父母的愛,成為他們的驕傲。現在的我很好,謝謝大家陪我長大!”
與小靜相比,地震發生時已經16歲的小儒,同樣家住臺中,他和哥哥活下來,父母卻永遠離去。他說,地震發生後,想跟過去說“再見”難度很大,只能不停練習,積極地活下去,“每一次眼淚都讓自己更勇敢”。
小儒說,“九二一”是最不想回憶的事,因為日子還要往前過,自己也漸漸學會淡然樂觀看待一切,這世界還有很多美好、未知的事物等著自己去探索。他也感恩幫助過自己的社工,“20年,能撫育一個孩子到成年,但願意犧牲時間陪伴跟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孩子成長,這份無私的大愛讓我深深感動”。
對小儒來說,最重要的物品是父親生前開的小貨車,他一直珍藏,並維持可以上路的狀態,這是他的心靈寄託,也想讓父親知道自己現在過得很好。
調查超半數獲本科以上學歷渴望擁有家人而更願生育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發生的這場7.3級地震,共造成2444人死亡或失蹤,134名像小靜、小儒這樣的孩子痛失雙親。如今20年過去了,這些孤兒過得如何?在上週的記者會,兒福聯盟也公佈了“921失依兒少生活現狀調查”,稱近七成孤兒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現在的生活。
調查顯示,這群孩子目前平均30歲,超過半數(55%)擁有本科或研究生學歷,另有超四成(44%)具有高中職、專科文憑。與全臺平均水平相比,失依兒少本科以上的比例低了9%,高中程度則高了8%。兒福聯盟表示,可能是部分兒少必須要負擔獨立生活後的開銷,故提早結束學業進入就業市場。不過普遍來說,他們中絕大多數都取得了社會需要的基本學歷。
工作方面,失依兒少的就業範圍相當廣泛,從公司副總、會計師、健身教練、辦事員到送貨司機都有。從收入上看,68%受訪者月收入高於3萬元(新臺幣,下同),月薪介於4萬-5萬元之間的比例,甚至比全臺平均水平還要高出7%。
至於婚姻狀況,調查發現失依兒少出現早婚早育狀況,男性初婚年齡平均為27.8歲,生育年齡為28.3歲;女性初婚年齡則是26.1歲,生育年齡是26.9歲。上述幾項指標均比全臺平均年齡低,兒福聯盟解釋說,失依兒少較為渴望擁有“自己的家人”,還有人甚至表示“要把失去的親人都生回來”,因此他們所生育子女的數量也都高於全臺平均水平。
此外,調查還讓失依兒少對心理健康進行自評,大約七成給出了“好或很好”的評價,而且沒有人表示其心理健康為“不好”。至於整體生活滿意度,有近七成失依兒少“滿意或非常滿意”目前生活,只有4.8%回答“不滿意”。
救助跟過去說“再見”很難珍重當下期待未來
“九二一大地震”倖存的孤兒,大部分健康、快樂地生活著,這跟兒福聯盟長達20年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接受導報駐臺記者採訪時表示,1999年12月聯盟在臺中成立“家庭重建中心”,承諾陪伴、照顧這些失依兒少至成年,當時年紀最小、出生不滿一個月的嬰兒,現在已屆弱冠。
做事貴在堅持,白麗芳提供了一組資料:20年間,共有33位社工投入服務,訪視15078人次,各式活動共計3216人次參與,目前97%的失依兒少已結案。白麗芳表示,對於這些孤兒,災後幫忙安排適當的扶養人、住宿很重要,不過生活重建遠不止如此,他們如何與扶養人、扶養人的原有家庭一起生活,讓其在創傷中順利成長,才是生活重建的核心。“所以我們的服務物件除了失依兒少,也延伸至扶養人、學校老師等人群,希望失依兒少在面對這個世界時,身旁的人也能理解和溫柔地承接他們。”
針對不同年齡的孤兒,兒福聯盟也有不同的輔導策略。白麗芳說,比如0至2歲的嬰兒,我們會特別關注其身體和大腦的發育,若發現出現震災後遺症導致發育遲緩等症狀,就會提供醫療資源協助;對於2-6歲的兒童,社工會重點關注他們與扶養人的關係以及與撫養家庭其他孩子的互動情況;對於青春期的少年,則會幫忙化解其個人價值觀與撫養家庭的矛盾。
兒福聯盟還把這些救助的經驗集結成冊,作為借鑑應用於大陸汶川地震、東南亞海嘯等大型災難中。
“這20年裡,有很多人問我們‘孩子什麼時候能結束悲傷?’”參與服務社工的靜芳說,我們回答:“失去父母的悲傷,永遠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只有深淺的不同而已。”兒福聯盟一直加強生命教育,讓孩子練習接受,學會跟悲傷和平共處,學會應對生命中的失落。
上週的記者會上,靜芳一直鼓勵來賓不要悲傷,要多說積極向上的話。“跟過去說再見真的很難,但我們必須去做”,她說,歷經20年,孩子們有失去也有獲得,大家要珍重當下,以滿心的正能量去期待未來。

版權宣告:
作者:Julie Selby
連結:https://sh100k.com/1999-tai-wan-di-zhen-da-lu-1999-tai-wan-di-zhen/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