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審美距離?會給作品帶來哪些影響?

審美距離(或美學距離)是一個文學術語,用來描述觀眾對故事的情感投入。它可以指任何媒體上的故事,包括小說、舞臺劇、電影、漫畫書、甚至具有強烈敘事內容的視頻游戲等。專業故事講述者可以通過各種能讓觀眾認同或同情這些角色的技巧,增加他們對故事的參與。對那些渴望講故事成功的人來說,理解這些技巧很重要。一些作家還會刻意增加觀眾和角色之間的審美距離,以此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其他方面。

戲劇結構的心理學和技巧已被研究了幾個世紀。在早期,人們發現,如果至少有一個角色被觀眾認同,觀眾會更加情緒化地參與到故事中。當觀眾強烈地認同一個角色或人物時,他們會仿佛自己感同身受一樣的經歷故事的情感起伏。這被視為很近的審美距離。對于很多故事類型來說,這是最理想的,作者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來創造這種效果。

有很多技巧可以縮小觀眾和特定角色之間的審美距離。其中一種方法是讓角色來自自然會引起同情的背景,如貧窮或失落等。例如,把這個角色變成孤兒。如果一個角色的某些方面被特定群體中的大部分人共享,就被叫做“普通人”。第一人稱敘述也是將觀眾吸引到故事中的有效手段。它向觀眾傳達一種即時性的感覺,讓他們能以角色的視點體驗故事的事件。

任何會提醒觀眾故事不真實的事情都被視為違反審美距離。這通常是無意的,是由一些問題造成的,如在小說中出現的不現實對話或電影中的低成本特效等。在任何情況下講述扣人心弦故事的能力是一個優秀講故事者的標志。事實上,許多成功的電影人之所以第一次獲得關注,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吸引觀眾,拉近與觀眾的審美距離。然而,講故事者有時也會因為刻意的理由而增加審美距離。

德國著名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開創了一個被他稱為“距離效應”的過程。例如,演員可能直接以角色向觀眾講話,這樣觀眾就不能再扮演公正觀察者的角色了。布萊希特認為這種效果能讓觀眾分析他們所看到的,而不是像大多數作家想要的那樣,在故事中“迷失”。他的希望是,這將揭示故事背后的社會問題,并激發觀眾尋求現實世界的解決方法。在現代電影、電視和戲劇制作中,向觀眾講話的角色的效果被稱為“打破第四堵墻”。

版權宣告:
作者:Riley.Chou
連結:https://sh100k.com/%e4%bb%80%e4%b9%88%e6%98%af%e5%ae%a1%e7%be%8e%e8%b7%9d%e7%a6%bb%ef%bc%9f%e4%bc%9a%e7%bb%99%e4%bd%9c%e5%93%81%e5%b8%a6%e6%9d%a5%e5%93%aa%e4%ba%9b%e5%bd%b1%e5%93%8d%ef%bc%9f/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