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花的病蟲害防治方法

杜鵑花的常見病蟲害及防治方法如下:

褐斑病的危害及防治

又叫葉斑病,主要發生在杜鵑花的葉片上,染病的葉片初現紅褐色小點,而后逐漸擴大成近圓形或多角形的病斑,并呈黑褐色,后期病斑中央變為黃白色或灰白色,邊緣深褐色,但品種間有所差異,病斑表面生出許多黑色或灰褐色的小粒點及霉絲,嚴重時病斑相互連接成片,導致葉片枯黃,早落。此病是由杜鵑尾孢菌侵染所致,病菌在病葉或病殘體上越冬。

翌年春季氣溫回升,隨風傳播。一般4~5月開始發病直至12月病害停止蔓延。溫室盆栽的杜鵑終年均可發病。高溫、高濕條件下,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在微堿性和排水不良的黏質土壤上生長的杜鵑容易發病。西鵑比春鵑較易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疏松,防止積水;常施硫酸亞鐵以維持土壤酸性;及時清除病葉和病落葉,集中燒毀;植株間保持通風,透光,降低濕度,以消除發病條件;在植株展葉時,每隔半個月噴灑1:1:120的波爾多液1次,連續噴3~4次即可見效;發病初期噴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每周1次,連續噴2~3次,可有效殺滅病害。

葉腫病的危害及防治

又叫餅病,是杜鵑常見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杜鵑花的嫩葉、新梢、幼芽及花。染病初期,病葉出現淡綠色、凹陷、近圓形的病斑,葉背略帶淡紅色,肥厚重大,隨后形成球狀凸起的癭瘤,呈黃褐色至紅褐色,上面生有白色粉狀物,最后導致病葉枯萎脫落。

嫩芽受害后變成球形的癭瘤,花朵被害后花瓣變厚呈肉質、蠟質不規則形狀的癭瘤。新梢被害在頂端形成癭瘤或叢生的肥厚葉片,常引起枯枝。病原菌有杜鵑外擔菌、半球狀外擔菌、日本外擔菌3種。病菌在植株病組織內越冬,春季借助氣流傳播,喜低溫和高濕,一般在月均溫度15~20℃,相對濕度80%以上發生和蔓延。因而,在多雨、陽光不足,植株密集,通風不良時易發生此病,每年3~5月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及時清除并銷毀病葉、病枝等,以防止病害傳播和蔓延;春季杜鵑移出溫室后,應放置在通風、透光處養護,不宜擺放得過密;發芽前噴施1%波美度石硫合劑,以殺滅越冬的病菌;展葉期間,可噴施2%波爾多液,或0.5%波美度石硫合劑2~3次,7~10天噴1次。

小葉病的危害及防治

是杜鵑花中危害較大的一種常見生理性病害。發病植株早春發芽較晚,新生葉簇生于枝頂,葉片明顯變小。輕者病株下部另發新芽,葉色不均,變形。重者葉片只有正常葉片的1/5左右,葉面呈黃綠色或脈間黃色,葉片質地硬而脆,葉片不展,葉緣反卷。病株根系有腐爛現象發生,生長勢弱,很難形成樹冠,葉芽與花芽明顯減少,花小甚至不開花,有時全株枯萎死亡。

導致杜鵑小葉病發生的原因主要有3種,一是缺肥,尤其是缺氮或鋅;二是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引起根部腐爛;三是管理不當,特別是高溫悶熱、通風不良條件下易發病。

防治方法:重在改善土壤結構,精心管理。首先,盆土不能積水,尤其在冬季不能過澇,澆水要干濕交替。盆栽不宜用深盆、大盆、瓷盆,宜選擇適宜的素燒盆。

種植2~3年后要換盆1次,換盆時間以8~9月為宜。其次,要精心管理,創造最佳的生長環境,避免植株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中生長。營養生長期保持11~25℃,生殖生長期15~25℃。施肥要薄肥勤施,春季以氮肥為主,秋季以磷、鉀肥為主。第三,開春萌芽前,噴灑40%的久效磷2000倍液,每半個月1次,連續3~4次,既可防治小葉病,還可有效防治害蟲。秋后每平方米土壤中可噴施0.05%的硫酸鋅1.5克。

疫霉根腐病的危害及防治

侵染杜鵑的根系及根莖部,發病初期營養根先出現壞死,地上部分生長不良,展葉比正常植株遲,葉片變小無光澤、發黃,老葉早衰脫落。發紙數量少,新梢纖細短小,比健康植株明顯瘦小。主根及根莖受害變為褐色腐爛,表皮常常剝離脫落,地上部分葉片凋萎下垂,以致全部枯死,病原為樟疫霉。

病菌以厚垣孢子、卵孢子在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由水流、病土及有病苗木傳播。土溫在15~28℃的范圍均可發病,尤其以22℃最適宜,土壤溫度是該病發生輕重的關鍵因素。土壤排水不良或嚴重積水容易加重該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生長季節及時拔除病株,減少侵染來源,徹底清除病殘體,并清除污染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改善栽培條件,選擇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栽培杜鵑。無土栽培時可選用樹皮堆肥作為基質。

樹皮與河沙的混合基質明顯比泥炭和沙質的混合基質發病率低;土壤和基質可采用日曬、熱蒸汽、藥劑等消毒,藥劑常用敵克松、氯唑靈等,灌施或土壤混施均可;在發病前噴灑27%銅高尚懸浮液6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發病初期噴灑70%乙磷·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缺鐵性黃化病的危害及防治

是杜鵑栽培中較常見的生理性病害,多發生在嫩枝新梢上。發病初期新葉葉肉褪綠變黃,葉脈仍為綠色,形成綠色網紋狀葉片,隨著病情的加重,除較大的葉脈外,全葉變為黃白色,嚴重時,由葉尖、葉緣向內發生焦枯,以致葉片早落。造成該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缺少必需的鐵元素,葉綠素不能合成,因而植株發黃。

防治方法:定期補充鐵元素,可用0.2%~0.3%的硫酸亞鐵作葉面噴灑,或每20天施用1次礬肥水,其配置方法為硫酸亞鐵2.5~3千克,豆餅5~7.5千克,糞肥10~15千克,加水200~250千克,約經過1個月的腐熟即可使用,使用時再稀釋1倍;也可用1份硫酸亞鐵、5份餅肥或蹄片、100份水混合制成;將杜鵑種植于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中。

葉枯病的危害及防治

主要發生在杜鵑的老葉上,也可危害其嫩葉。病害多從葉尖或葉緣處發生,形成不規則葉緣,且導致葉尖干枯,嚴重的達葉片的1/2~1/3。

病斑呈黃褐色,病部與健康部分界限明顯,邊緣色稍深,上面生有黑色小粒點。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葉片。受蟲害或缺鐵導致生長衰弱的植株,病害較重。嚴重發病的植株葉片大部分脫落,以致植株長勢衰弱、花蕾發育不良,甚至影響下一年花蕾的數量。

防治方法:清除病葉,集中銷毀,同時保持通風透光,避免濕度過大;發病期間可噴灑70%代森錳鋅500~600倍液,或25%敵力脫2000~3000倍液。

軍配蟲的危害及防治

又叫冠網蝽。其若蟲和成蟲群集在杜鵑花的葉片背面刺吸汁液,致使葉片正面出現小白點,嚴重時出現白斑或整個葉片變白,葉背呈銹紅色,嚴重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長緩慢,影響觀賞性。軍配蟲一年約發生10代,世代重疊,幾乎全年可見,7~9月危害最重。

防治方法:初期少量蟲害時可人工捕殺,或摘掉蟲葉銷毀輝,并及時清除落葉或雜草,消滅越冬蟲源;選擇陰涼通風的環境栽培杜鵑;大量發生時,用80%敵敵畏乳油或50%鋅硫磷乳劑,稀釋1000~1500倍,或每盆用3%呋喃丹顆粒劑5克左右,分3穴施入5厘米的盆土中;也可選用40%的樂果乳油2000倍液、50%殺螟松2000倍液、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40%久效磷乳油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4000倍液噴殺,每周1次,連續2~3次即可見效。

三節葉蜂的危害及防治

是杜鵑的主要蟲害。幼蟲孵化后3~5小時開始取食,先從靠近葉柄基部的葉緣取食,逐漸將整個葉片吃光,僅留下主脈或部分葉尖。幼蟲喜歡吃生長良好的嫩葉。老樹的幼蟲鉆入土中結繭,也有在地表落葉層結繭化蛹的。該沖在環境潮濕、管理不善、雜草叢生的叢狀杜鵑花中發生較多,盆栽杜鵑則很少發生。

防治方法:及時清除杜鵑周圍的雜草,減少蟲害發生的可能性;在幼蟲期噴灑50%殺螟松乳油5000倍液,80%敵敵畏1000倍液,2.5%溴氰菊酯5000倍液。

版權宣告:
作者:Riley.Chou
連結:https://sh100k.com/%e6%9d%9c%e9%b9%83%e8%8a%b1%e7%9a%84%e7%97%85%e8%99%ab%e5%ae%b3%e9%98%b2%e6%b2%bb%e6%96%b9%e6%b3%95/
來源:SH100K – 生活百科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THE END
< <上一篇
下一篇>>